孙博随笔:既是听众 又是演员 |
文学园地 - 散文随笔精选 |
作者:孙博 来源:《北京晚报》 |
2019-06-24 07:34 |
上周末,碰到大学毕业才一年的小王,他大谈最近去南京出差的新鲜事,“连环炮”式地讲了半个小时,如入无人之境,我好不容易才插了一句话。最近还遇到了大二学生小周,言及里皮重掌国足帅印的新闻,他侃侃而谈了二十分钟,我连讲一句话的机会都没有。这两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身上的“毛病”均与“交谈”有关。林语堂先生认为,发现一位善谈者的愉快,不亚于一位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新行星,或一位生物学家发现一种新植物。可见交谈的重要性。 交谈在人一生中所占的数量和质量,比例极大,然而高明的交谈艺术却不是每个人都掌握的。有些人把交谈当作单向的过程,只讲不听,如上文中提及的小王和小周;也有人只听不讲,所谓“八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事实上,交谈是双方沟通的过程,需要彼此都以对方为交往对象来密切配合。为此,如果你想获得成功的交谈,就必须同时担任双重角色——“既是听众,又是演员”,还得恰如其分地切换自己的角色。 良好的交谈,有一半要靠聆听。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调动所有器官,像一块海绵吸进每一个字,并且适时、适当地做出反馈。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耐心。人在每分钟内能讲一百二十至一百八十个字,而思维的速度却是它的五倍,所以听别人讲话时,往往对方还没说完,或者只说了一半,我们就理解他的意思了。这时候经常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或开小差,或闭目养神,当对方突然问你一个问题时,你若答非所问,别人就会感到自己在对牛弹琴,心里怎么会舒服? 其次还要虚心。交谈不是说话比赛,在别人讲到一半时,切忌“拦路抢劫”;滔滔不绝乱开炮,实际上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即使你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应该在对方讲完后,以委婉的语气表示质疑,而不是生硬打断别人的话题。如果对方谈的问题果真味同嚼蜡,你也可以适时巧妙地转换话题。 一旦轮到你讲话,就要牢记中肯、切题了。交谈犹如接球,要是有人漏了球,就会出现混乱,直到球被别人拾起,继续抛掷,才会正常进行。所以在讲话时,不但要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还要考虑到对方是否能接受、理解,并且想方设法激发别人谈话的兴趣。 说时容易做时难。具体来说,讲话时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是有条有理。漫无边际、抓不住中心的讲话,容易给人思维混乱的感觉。连讲话的人都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别人怎么有耐心听下去?二是激发别人。有些人和别人谈话时,总是无法形成热烈的氛围,有时甚至谈不下去,故而我们应该问一些容易回答的问题,这样才不至于冷场。要使“话球”保持在空中,应该尽量避免一些僵硬的问话,如果你发现与对方交谈十分困难,不妨问一句“怎么会那样呢”诸如此类的提问。三是转换话题。当话不投机时,应该立即设法转换话题;这包括对方给你的暗示,以及你自己对话题失去兴趣。例如,当你和一个贝多芬发烧友谈论交响乐时感到力不从心了,但对方谈兴正浓,你可以把话题扯到与贝多芬有关的其他人身上,如写《贝多芬传》的罗曼·罗兰,便又能谈论后者的作品了。 在交谈的双向过程中,不要触怒别人,不要道人长短,不要插嘴,避免“我”字当先,这都是极其重要的。良好的交谈比美酒更令人心醉,促使你和你喜欢的人更亲近;倘若想获得各方面的成功,就要不断用甘露浇灌交谈艺术之树。 (本文刊发于2019年6月24日《北京晚报》知味副刊) 作者孙博简介:加拿大知名华人作家、编剧、导演。现任加拿大网络电视台总编辑、加拿大中国笔会会长。出版长篇小说《中国芯传奇》《回流》《小留学生泪洒异国》《茶花泪》《男人三十》、散文集、剧本等十多部,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文、韩文。担任30集电视剧《错放你的手》编剧、40集电视剧《郑观应》项目顾问,导演电视系列片多部。曾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北京市广电局优秀剧本奖、新移民文学突出贡献奖,以及十多项微小说、闪小说、散文大赛特等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