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诗朗诵勾起陈年罗曼史(散文)/孙 博 |
文学园地 - 散文随笔精选 |
作者:孙 博 来源:《侨报》2018年8月8日 |
2018-08-08 03:11 |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阅读方式也日益多元化。近年,海内外有声阅读市场已悄然兴起,因它不受时间限制,想听就听,渐渐成为阅读的新宠儿。微信圈内几乎每天都收到配乐朗诵的诗文,好奇地打开一听,常常获得美的享受,有时如临听觉盛宴,听了一遍又一遍。偶尔也会有惨不忍闻之感,怎么连字都吐不清的人还有胆朗诵呢?由此可见,有声阅读从选材到制作水平相差悬殊,朗诵者的水准更有天壤之别。 事实上,本人对有声阅读并不陌生。早在2003年夏天,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就将我的长篇小说《回流》改编成广播小说连播,每集20分钟,共40集,由沪上优秀演播家宋怀强、宋忆宁兄妹连袂播音,受到了听众的青睐,至今余音绕梁。之所以成功,上海电台是花了时间和本钱的。 最近,蒙特利尔一家录音制作公司的凤力女士与我联络,希望朗诵我的作品。对凤力略有所闻,她在中国就是省级电台主持人,曾荣获全国及省级广播电视播音作品奖,并为多部进口及国产电视剧配音。移民加拿大后,她曾任蒙特利尔一家电视台的主持人,目下是当地一家艺术团的艺术顾问。她时常担任大型文艺演出的主持人,李克强总理2016年国事访问加拿大的华人欢迎宴会上,也由凤力担纲主持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了凤力传来的旧作,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不愧为专业朗诵者。令人头痛的倒是选材,我手头有散文和微型小说,但都在1500字或以上,并不适合朗诵。
我在书房内翻箱倒箧,终于找到了自己写的情诗《眼睛》,这是一个“伪诗人”在加拿大28年写的唯一一首诗。 而我在大学时代曾经热衷写诗,还担任过诗社社长,也编过油印的诗刊,当年不少同窗均知。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兴趣的转移,踏上工作岗位之后便逐渐放弃了诗歌创作,总感到诗是属于激情燃烧的青春,挤牙膏是挤不出好诗的,也许应验了那句老话:“青年写诗、中年写小说、老年写散文。” 但《眼睛》是个例外,那是1994年冬天为她而写的,翌年她就嫁给了我。既然凤力盛情邀约,就拿出这首涂鸦之作凑凑热闹吧:
为了寻觅那双眼睛 没有白雪的圣诞 那个透明的寒夜 漆黑的森林中 在那别离的门槛前
谁都没有料到,配乐诗朗诵《眼睛》发到微信圈后引来无数点赞,还有不少评语。 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周佩芳的点评使我沾沾自喜,她写道:“声(朗读者的抑扬顿挫、钢琴伴奏的流畅轻快)情(作者含蓄的款款深情)并茂,令人陶醉。” 一首小诗如此吸人眼球,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凤力演绎得炉火纯青,磁石般的声音大大超越了诗的张力。当然,原创也是一个因素,如今的微信圈绝大部分是转文转贴,大家喝“心灵鸡汤”都腻味了,偶尔见到一首原创的情诗,也就不吝举手点赞了。这回我也借着“凤力”,在圈内小小火了一把。 由此观之,有声阅读想成功,必须在挑选内容和选择朗诵者上下功夫,如果处理得当,会达到朗诵者、原作者、原作品的多赢局面。当碎片化的时间成为网络争夺的重点后,用耳朵代替眼睛,正在让阅读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声阅读,也许会成为一种阅读新趋势…… 配乐诗朗诵《眼睛》的余波未完,依然荡漾。不少朋友借着这首情诗追问我的罗曼史,就连两个牛高马大的儿子也跟着瞎起哄。新朋旧友几乎询问我相同的问题:“一个上海男人哪里娶了个漂亮能干的广州太太?”我笑答:“是违法骗回来的!”此话一出,更是弄得人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20多年前,我俩都在多伦多的同一家中文日报工作,她是采访记者,白天上班,而我当新闻编辑,是个夜猫子。除了全编辑部开会或聚餐外,几乎没有机会见面,所以她到公司好几个月,才匆匆见过两三次,只是打打招呼而已。 真正有缘交流,是1993年圣诞节前夕,在同仁家的派对上。那晚,十余位同事兴致勃勃,不停地干杯,不断地品尝佳肴,大概平时的新闻工作太富挑战性,都想趁此良机好好放松一下。以往没有机会与她搭讪,所以那晚讲得特别多,好像有一种补回损失的感觉,上到采访趣事,下至流行音乐,无所不谈,似乎很投机。 最吸引我的,还是她那甜美清脆的歌声。当卡拉OK登场时,她抢先放声高亢,时而用粤语,时而唱国语,吐字清晰,乐感强烈,百分之百陶醉在音符之中。舞曲一响,我忍不住邀她跳舞,想不到是那样的默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搂着她的柳腰,凝视着她那深邃的目光,忽然想起宋人辛弃疾的名诗。酒逢知己千杯少,好酒的我更是开怀畅饮,还悄悄与她干了两杯。交谈中得知,她毕业于名校中山大学,不但英文流利,还略懂一点法文,可谓才貌双全啊,钦佩之情在心底油然而生。 由于那晚大家喝得过量,到凌晨都不敢开车离开。万一出了车祸,那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也会极大地祸害社会。并且,那时正是警察抓酒后驾车的时节,一旦被捉不是吊销车牌就是坐牢。一直到清晨5点多,才慢慢散会,而我的大脑仍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浑身感到热呼呼的。借着酒兴,斗胆提议送她回家,那时她还是个“无腿小姐”(未驾车)。送她的一路上,又滔滔不绝地攀谈起来,只可惜不一会儿就到了她家,无奈地说了声“再见”,目送着她的倩影走进公寓大厦。 离她家附近的十字路口,正遇上红灯,但我好象没看到一样,迅速来了个左转弯,刹那间,不知警车从何处突然冒出来,鸣笛闪灯命令停下,我只好乖乖停在路边接受检查。还好,酒精测试未超标,否则就要闯大祸了。 拿着违例罚单回到家,已是黎明将现,但辗转难以入眠,一是因为吃了罚单的倒霉情绪,更多的似乎仍沉侵在与她交谈的氛围之中。 翌日返工,无意中说漏了嘴,将吃罚单的事告诉了同仁。隔天,当她听讲此事时即致电询问详情,出于男子汉的面子,我只是轻描淡写一番,并再三强调与她无关。事实上,这是我开车几年来,第一次收到罚单,心里够窝囊的。 神奇的是,由于她的一通来电,真正的拨弄起我的心弦,看来她倒蛮有同情心的。为此,没过几天就打电话约她,以周末教她开车作为幌子。从此,我俩的关系开始不同寻常起来…… 过了半年,为罚单的事与警察对簿公堂,当然是我输了,罚了60加元,驾驶记录还被扣了3分,但我毫不后悔,因为那时我俩已进入“热恋季节”。罚钱扣分并不算啥,追到女朋友才是真功夫! 经过一年多拍拖,我们在枫叶国里步上了红地毯。做梦也没想到,来自黄浦江畔的我,会娶到一个广州姑娘,可谓千里姻缘一线牵。简单而隆重的婚礼上,同仁们给了我们无限的祝福,其中一个调皮地问我:“还记得闯红灯吗?”我爽快地答道:“怎会忘呢?没有那次违法,还娶不到老婆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多年来她除了事业有成外,一直默默相夫教子。如今,咱们的大儿子已大学毕业,踏入了高级白领行列,小儿子正在读大学。这一切美好而又幸福的生活,似乎都源自我那次闯红灯,岂不是有点儿因祸得福的味道? (原载美国《侨报》文学时代副刊 2018年8月8日 ) 作者孙博简介:加拿大著名华人作家、编剧、导演。现任加拿大网络电视总编辑、加拿大中国笔会会长、世界汉学学会加拿大学会副会长、多伦多华人作协会员。 出版长篇小说、散文集、剧本等十多部,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文、韩文。担任30集电视剧《错放你的手》编剧,导演电视系列片《福建人在多伦多》《加拿大中国留学生纪实》《加拿大警察实录》《名人厨房》等。 曾荣获多项文学奖,包括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北京市广电局优秀剧本奖、“紫荆花开”和“黔台杯”世界华文微小说大赛优秀奖、新移民文学突出贡献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