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逾:芯怀天下中国创──读长篇小说《中国芯传奇》 |
文学园地 - 散文随笔精选 |
作者:凌逾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
2019-06-09 21:52 |
旅加作家孙博、曾晓文合著的长篇小说《中国芯传奇》,诞生于中美贸易激战正酣的节点,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全书特色鲜明,切准时代脉搏,富有当下性。以前沿新锐的话题取胜,以跌宕起伏的情节见长,讲述中国立志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高精尖人才自主研发中国芯片,起起落落历尽艰辛,使中国芯逐步走向世界,发展成跨国企业的故事。全书刻写高科技全球化议题,融汇纵横捭阖的东西文化视角,凝练和谐化、国际化意旨。 《中国芯传奇》写中国高科技跨国企业成长记,开篇不写人物出生,而从中间起笔,直写如麻困局,吸引读者追看如何解套。中西思想文化差异虽有对立冲突,但也有化解之道,以和为贵,获得双赢、多赢局面。以此为哲思基础,全书构思巧妙,有意以三角形搭建稳固结构:海归企业芯光和民营企业科维比翼齐飞,师兄弟强强联手,芯科公司针对美国CPU芯片与韩国存储芯片的优势,找到数字多媒体芯片为突破口,增强相机手机、电视电脑的高清图像技术,从而结束同外企SVT与狼共舞的局面,最终实现三足鼎立。而企业三角又与人物三角相呼应:全书写生死交替,轮回不已:“命运真像变化无常的轮盘赌,谁知道会停在哪个格子里。”还写祸福相依,受多大的苦,遭多大的罪,就享多大的福。商场如战场,瞬息万变,各种诱惑无孔不入。主人公袁焜坚持以原创专利研究为主攻目标,坚定信念不动摇,像唐僧师徒取经般历尽艰难曲折,最终修成正果。 跨界融通集体写作使该书显得与众不同,孙博和曾晓文各写一半,以好莱坞编剧方式合作完成,文理思维、性别思维、地域与文化疆界所带来的叙事风格差异得以恰当解决,创造出富有创意的叙事法,颇见功力。两位加拿大华人作家在海外扎根几十年后回眸唐土,有不一样的视野和思想。孙博任加拿大网络电视台总编辑、加拿大中国笔会会长,曾出版长篇小说《回流》《小留学生泪洒异国》《茶花泪》《男人三十》及散文集、剧本十多部,做过大学老师、记者编辑、作家,导演过多部纪录片,会画画和设计,是个多面手。他有媒体人的职业敏感性,善于捕捉时事新闻热点,早在2002年便出版海归回国发展的小说《回流》,而此题材早前少有作家涉及。曾晓文曾任加拿大中国笔会会长,是南开大学文学硕士,雪城大学电信与网络管理硕士,旅美九年,2003年移民多伦多,著有长篇小说《梦断得克萨斯》(即《白日飘行》)、《夜还年轻》《移民岁月》,小说集《重瓣女人花》《苏格兰短裙和三叶草》《爱不动了》,散文集《背灵魂回家》《属树叶的女子》《背对月亮》等,另有电影剧本《浪琴岛》,译作《绿山墙的安妮》等。她的美加生活经历和多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经验为作品增色不少。 《中国芯传奇》巧妙穿插个人奋斗史与全球大事件,海归们从硅谷返回到中关村,像鲑鱼回流,他们一路过关斩将,遭逢九一一事件、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带来的冲击。当海归公司面临融资绝境时,中关村留学生创业园及时支援,国家政府出面解燃眉之急。为了写好海内外双城记、多城记,两位作者特意三度到中关村体验采访数周,跟着总裁一起上下班,使得《中国芯传奇》既有文学性可读性,悬念十足;又有高科性前沿性,接地气,突破古典小说的疆域,敢于碰触当下大话题,而且融合中西思想文化。小说中,主人公们最终都认识到,回馈社会远比向社会索取更高尚,于是转向慈善事业,为偏远地区贫困儿童服务,且中外联合,与帮助穷人和病患的海外仁爱慈善协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因为爱心没有国界。 当然,全书也有可商榷之处,比如主人公袁焜是全能型人才,清华和斯坦福学霸、芯片专家、高尔夫篮球吉他高手,完美得有点不太真实;有些情节推进过快,动辄就以年计,细节被忽略,叙事节奏有点过急,显得匆忙。 几十年来,海外华人作家写作题材日益丰富多元,由小及大。如少君的网络文学讲述各行各业华人的海外求存,加拿大李彦的长篇小说《海底》讲女学者女作家的异域生存,捷克老木的《新生》写鞋业跨国贸易,美国陈谦的《无穷镜》讲华人在硅谷开发高科技眼镜挣扎求存的故事,《中国芯传奇》则讲述华人回流国内进行尖端芯片制造,带有智能时代的印迹。 这部小说让人想起茅盾在1932年写成的《子夜》。《子夜》讲吴荪甫等民族资本家想要实业救国,为融资而在股票交易所惨败,中国工业资本不敌国外金融资本,表明资产阶级无法引领革命,而要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群众来实现;《中国芯传奇》则着力书写中国高科技如何走向世界,表现新型的企业家如何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来创造新的辉煌,更具有新时代的意义。 (原文刊2019年6月10日《文汇读书周报》)
作凌逾简介:女,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社科院博士后,中山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赴美国的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一年。出版论著《跨界网》《跨媒介香港》《跨媒介叙事》《跨媒介:港台叙事选读》,发表论文百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