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敏:林思齐六万元起家至十亿 荣任省督 |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
作者:林达敏 |
2019-12-10 17:25 |
卑诗省省督府、林思齐。 在中国,“学而优则仕”。在西方国家,则是“商而优则仕”。林思齐(1923-2010)于1967年移民加拿大,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把随身带来的六万元变成十亿,并晋身为英属哥伦比亚省(卑诗省)省督,可说是传奇人物。 林思齐是林子丰博士的第二个公子,其名出自《论语. 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丰博士与先父万任翁每天清早一起在公园打太极,一连十多年,是言无不谈,谈无不尽的朋友。他有三个名誉博士,潮州人都亲切地叫他做子丰博士。据他自己所言,他是广东潮州揭阳人。他的父亲,即林思齐的祖父,是村中教师。有美国浸信会的“番人”前来传教,每次讲道完毕,都问有没有人愿意“食教”,但没有人举手。村中父老认为或许可以从“番人”那儿得到好处,应该有人举手,就推举了林祖父。他问“为什么要叫我?”众人说:“因为你受过教育。”他的手一举,就给保送到汕头读神学院。在神学院,他真的“食教”了,并且当上浸信会牧师。从此,林家就成为世代虔诚的基督徒。 子丰博士本来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书。此学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以霍普金大学医学院为蓝本,学制八年,与清华大学有很多合作的项目,但互不隶属。不幸子丰博士因家贫被迫辍学,转到“同文书院”(今北京外语学院)读英文和商科,毕业后到香港谋生。那时香港的经济基础是转口贸易,华人的贸易公司叫南北行,因把中国的货品南运到东南亚,把东南亚的货品北运到中国。南北行集中在文咸东街、文咸西街和永乐街。子丰博士在文咸西街光源盛当英文秘书。该公司主要业务是进口泰国米。 1922年,他与一班浸信会商人,在广州创立了 “嘉华银号” ,后总行迁到香港,以 “嘉华储蓄银行”(今中信银行)命名。因要拉拢香港的潮州人,银行聘请子丰博士为分行经理。他渐渐购入股份,成为最大股东和董事长。这是一间小银行,因子丰博士在教育界和教会的关系,客户多为教育界和教会中人。 林思齐的珍贵童年留影、大学毕业照。 30年代,子丰博士又创办了四维公司,代理越南最大的鸿基煤炭公司(Charbonnage du Tonkin)进口无烟煤,转运到中国沿海的大城市。 他做过培正中学、培道女子中学的校监和校长,民生书院的校监及香港浸信会书院校长。香港有大量的教会学校,聘请校长负责行政,但最高决策权必须操纵在教会手中,故此指派一教会中人担任校监。西方学校,并无校监之设。大学有名誉校长( Chancellor),但无实权。1960年,子丰博士当选为世界浸信联会(World Baptist Alliance) 副会长。 林思齐在香港民生书院中学毕业。他必须学英语,但又想多学点中文,而民生书院中英并重。那时抗战已开始,广州的岭南大学搬到香港,林思齐进了岭南大学读经济。这所大学由美国的基督教清末在广州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教会办学偏颇教育,消灭中国人爱国的情绪为理由,把岭南大学撤销。四十年前岭南大学在香港复校。1942年,日本进攻香港,岭南大学迁往韶关,林思齐失学。他爸爸叫他去湛江开“四维公司”的分行,但他仍想读书,终于离开湛江,到韶关继续上学。 1944年,日本企图从满洲国打通一条陆路到越南。要打通这条通道,日本必须攻占柳州,因该处有美国空军基地,要攻柳州,必先攻韶关。韶关沦陷,林思齐辗转逃回香港。战后岭南大学在广州复课,他于1947年毕业。接着就去了美国费城浸信会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 Philadelphia) ,取得工商管理硕士, 再继续到纽约大学读经济博士。子丰博士写信,说身体不好,要他回来。他回香港,任嘉华银行副总经理和总经理。他在美国读书时,做过救生员,也在唐餐馆做过侍者, 因不懂台山话,不能与厨房沟通,改为洗碗。 1967年,香港暴动,林思齐离开了香港,移民加拿大。事缘1966年,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周恩来、叶剑英及负责港澳事务的廖承志都表示香港不搞。1967年4月,新蒲岗的 “香港人造花厂” 因业务不佳,解雇92名工人,发生劳资纠纷。当时香港几乎没有劳工法,工人缺乏保障。左派工会到场支援工人,在厂外张贴大字报及毛主席语录。警察维持秩序,有工人被打伤。于是香港成立了“革委会”,到处示威反英,并放置炸弹,有51人死亡,832人受伤。在10月底,周恩来把港澳左派工运的领导叫到北京,说“香港还是不动好。”并叫他们在酒店静静地思考。香港暴动停止。 林思齐、陈坤仪夫妇非常恩爱。 林思齐离开香港,还有另一个原因。他家有兄弟七人,两个妹妹,大家难免意见分歧,有时猜忌与冲突。他说这是强势的人合在一起,成为弱势的团队。他想离开这样的家庭环境。临行前,子丰博士对他说,“你样样都好,只可惜不会讲潮州话。”于是他努力学会了。潮州话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方言,有很多古字古词,现在已不通用。除非一个人自小在潮州人的圈子里长大,否则很难学会,由此可见他的勤奋和毅力。 林思齐选择定居温哥华,与花有关。他自小就爱好花卉的种植,尤其是玫瑰花。他在民生书院读书时,就把家里的空地改为花圃,种花出售。他到温哥华,见家家种花,四季盛开,玫瑰品种繁多,仿佛人间仙境。他移民是已44岁,只有六万加元。他和太太,三个女儿,住在只有一个睡房的公寓。他去丰业银行(Bank of Nova Scotia)求职,他们说可以聘用,但他必须回香港工作,他拒绝说: “不去!” 他当时很彷徨,幸好困难的时日不久。他在嘉华银行认识不少香港的大富人,刚巧银行家冯景禧到访。冯说,“香港以后继续会有人移居来加,最好做地产。”林思齐放下了昔日的光辉,从零开始,到了一间地产公司做无牌经纪,一边考牌,过了半年才做了第一宗买卖。他想,“我的家人已经很久没吃过牛扒了!”于是带他们去吃了一顿。 香港人不断移民加拿大,促成了地产业的蓬勃。他和冯景福、郭德胜、李兆基成立了新时地产公司(Sunnyside Estates),旗下再有二、三十间附属地产公司。他以十五年的时间,建立了地产王国,创造了超过十亿的财富。他的物业主要集中在温哥华和三藩市。 英女王伊丽莎白与林思齐在卑诗省省督府花园重建揭幕式上。(图片来源:多伦多星报) 林思齐自言他成功之道:专注点应该是做出贡献。如果做得出色,就会赚大钱,而人脉就是财富。待人要诚恳,最先认识时可以比较客气,但太客气则不能表露出诚恳。蠢材最可爱,他全神投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林语堂所说的痴和“有痴才有成”,也是西人的“激情”(passion)—我们必须找出自己的激情所在,追随激情。每宗生意交易,不能争取最大利润,只能争取合理利润。如果只是争取最大利润,一单交易之后,就再没有交易。所以他维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尽赚,要留些好处给别人。当他要卖一幢物业,如果买主没有得到好处,他宁可不卖。 他的处世之道,生意之道,使他得到巨大的财富,对世人也同样大有裨益,令人从中得到指引和鼓舞。林思齐是儒商,即为儒与商的结合,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还有商人的财富和成功。他们有超功利的最终目的,有对社会的责任感。有救世济民的抱负。林思齐是基督徒,但同时也是儒者。他小的时候, 每星期有补习老师到家中两次,教授《四书》。耶稣以爱救世,孔子以仁济世,两人都讲了一大堆道理,其实异曲同工,没有两样,一个人可以拜耶稣,也可同时尊孔子。 1983年,林思齐60岁。他结束了全盛的地产王国,全职从事公益事业。他成立了 “林思齐博士夫妇基金会(Dr. and Mrs. David Lam Foundation)”, 每年捐赠一百万。他们所捐赠的,小部分是环保项目,例如卑诗省督花园,温哥华的史丹利公园(Stanley Park) 和中山公园。但作为一个对西方文化了解而又不抛弃中国文化的人,他的捐赠大部分是促进东西文化、摒弃偏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例如菲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东西文化研究中心和太平洋和谐基金会。 晚年的林思齐。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几千年来各自独立发展,少有沟通,有些地方甚至背道而驰。两种文化都有相当强烈的自我中心思想。中国文化武断,西方文化傲慢。西方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西方学者、专家、政治家对中国一直怀疑和猜忌,很多“中国通”实际上是不通。美国的” 文明冲突论” 认为文明冲突是未来国际冲突的主导模式。这样挑动对立和冲突的论调, 毒害国际合作,导致双输。今日中国提倡以文明对话冲抵文明冲突,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膜,文明互鉴超越文明优异,促成中西文化精诚合作,互帮互助。在这方面,林思齐可说是高瞻远瞩,走在时代的前面。 他在商界突出的表现,以及对加拿大社会的贡献,深受加拿大联邦政府的盛赞和卑诗省人民的敬佩。1988年,总理穆龙尼指派他出任卑诗省省督。他任省督七年,每年元旦,省督花园都有园游会,平时只有三百人参加,他退任那年,涌来2674人。省民以此表示了对他的尊敬。他为环保、种族和谐和教育,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对华人有启迪和鼓励的作用。他是华人的楷模。他使香港和加拿大的华人都感到无限光荣。 (本文参考高山青著《林思齐传》) 作者简介:林达敏,加拿大缅尼吐巴大学文学士,主修社会学和心理学,缅省教育文凭,美国霍普金(Johns Hopkins)大学硕士。曾任加拿大联邦人事部育才司教育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