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是“炎黄子孙”? /林达敏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作者:林达敏   
2018-03-22 16:24

31

黄帝生于轩辕丘,即今河南郑州新郑。该处建有黄帝庙。

在史前,中国的人种,已传播东到美洲西海岸,西到非洲东岸,北到西伯利亚,南到澳大利亚和纽西兰。宋朝之后,有了华侨,人种更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人所到之处,带来了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文化。中国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地区之一,对世界文化有重大贡献,尤其是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否则就没有今天的世界文明。中国人尊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初祖”,自称是“炎黄子孙”或“黄炎子孙”。

中国的方士,今称为萨满(shaman),围绕着炎帝和黄帝,编造了大量神话,以致他们的史实,沉溺在神话和传统的大海中,众说纷纭。神话和传说,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据历史事实,加以虚构和夸大。神话的出现,较传说为早,主角是神仙。但不论是神话或传说,都有历史依据,都有他们自己的语言。如果我们能解读这些语言,就可以明晓背后的历史真相。五十年来,人类学和其中一支考古学,突飞猛进。现在我们能够依靠古籍、神话、传说、考古、加上“人类学”科学化的分析,拼凑出炎帝和黄帝的历史。

中华三祖

炎帝

黄帝、炎帝与蚩尤,合称为“中华三祖”。大约五千年前,中原地区已进入新石器时代(Neolithic)的末期。石器的制作,从打制变成磨制,更能制作陶器,能将植物的果实种子加以播种,还能把野生动物驯服以供食用。这时,中国产生了第一个部落联盟,活动范围是河南和河北的南部。因为他们是农业社会,又最早懂得用火,他们的领袖被称为神农氏,又称炎帝。神农氏是一个时代,不是一个人。他们传八世,共五百余年。他们与黄帝同时的,已是末帝。神农氏种五谷、立日市、治麻为布、作五弦琴,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人。相传他牛头人身,三岁能耕田。希腊神话,也有牛头人身(minotaur)的故事:古时有岛国,其王牛头人身。这岛国是克里特(Crete),文化发达极早,是航海国,以牛为图腾,所有船只,在帆上都画上牛头。古时民智未开,以致流传他们的国王是牛头人身的神话。在神农氏的农业社会,牛极重要,故以牛为图腾,结果也产生同样的神话。

传说神农氏三岁能耕田。我们可以参考前苏联领袖克鲁契夫的自述。他说:“我能走路的时候就开始工作”。他是贫穷的农家子,当他能走路的时候,父母就带他下田,在田中作点轻微的工作。神农氏也是一样,三岁下田,但后人崇拜他,就说他三岁能种田。中国人尊神农为中医的始祖。他遍尝百草,一日间而遇七十毒。大概在进入农业社会后,我们的先人对植物食用的智识飞速提高。然而,相传他所作的“神农本草经”是战国人的伪托。

黄帝

“昔炎黄二帝虽则相承,中间凡隔八帝,五百余年”(史记索隐)在神农氏的末代,在陕西华山山麓,出现了部落的联盟,名“有熊”,可能是以熊为图腾,或是养熊,取其皮,以作衣服皮革和贩卖给其他部落,这是半游牧民族,已经开始从事农耕。他们的首领是少典,少典生轩辕,也就是后来的黄帝。黄帝生于轩辕丘(今河南郑州新郑),以丘为名。也可能是他发明了车和轮,所以名轩辕,他出生的山丘,以他为名。他居于姬水之旁,故改姬姓。有人说他姓公孙,但也可能因为他是贵族,公孙是他的称号。他带领部落迁徙到河北,沿桑干河聚居,以涿鹿(今张家口涿鹿县)为中心。史记“五帝本纪”所载,与今人在甲骨文所见相同,可见是信史,不是传说。

34

黄帝于釜山大会诸侯登基

有认为黄帝与炎帝同为少典之子。少典死后,把部落分为二,由二人统率,都沿着黄河及其支流向东迁徙。此说不足信。大家公认炎帝神农氏比黄帝早,而且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不会迁徙,要定居才能从事耕作。黄帝的半游牧民族才会迁徙。而且两兄弟率领一分为二的两个部落,经济发展应该一样,但他们发展的程度不同。

蚩尤

当时黎族有九个部落的联盟,称为九黎,由蚩尤率领。黎者,黑也。他们已进入铜器时代,擅长打猎和作战,活动的范围是今山东、河北、河南的边区。这三大部落,因争夺生活空间,经常作战。“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记) 。阪泉与涿鹿毗邻,有人误以为是同一地方。炎帝臣服于轩辕,联军与蚩尤作战。黄帝士兵的装备,是骑马射箭,箭头还是用石造的。蚩尤的士兵用铜刀。最先蚩尤大胜,追赶轩辕到后者的根据地涿鹿,时大雾三日,轩辕有指南车,能辨方向,大胜蚩尤。

32

汉人的蚩尤造像

33

苗人的蚩尤造像

史载黄帝擒杀蚩尤,将他分肢,所以有几处蚩尤墓,而桑干河畔的民间传说最可信。当时蚩尤重伤,部将把他扶上马,沿着桑干河逃跑,不久他死了,马也死了,有一部将穿了他的衣服,把头撞在路旁的石头自尽。黄帝的士兵以为是蚩尤,就把他抬了回去。蚩尤的部将,把他埋了,还建了庙。因为怕黄帝知道,就称该墓为白龙墓,庙叫白龙庙。白龙墓在在涿鹿县塔寺村,至今犹在,白龙庙已于近代倒塌。

36

白龙墓(即蚩尤墓)

中华文化的诞生

轩辕在统一中原各部后,于釜山(今涿鹿县矶山)大会诸侯。“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史记)。釜,是古时对锅的称呼,釜山不高,像覆盖着的锅,山顶有环绕凿成三层平台的迹象。 先民世代生养于黄土高原,对黄色有特别的认同。轩辕自称登基那天有巨龙(大螾)出现,其色黄,故自称黄帝,世人称之为轩辕黄帝或黄帝有熊氏。这条巨龙犹如皇帝的新衣,只有像黄帝一样“德配天下,道冠古今”的人才能看到,但当日在场的人,似乎未有人看到。

“黄帝崩,葬桥山”(史记),桥山位于今河北涿鹿县,山顶有天然拱形像桥,建有庞大的黄帝庙,汉武帝曾率十万兵北巡,归途中,经此拜祭。元朝时涿鹿大地震,毁了黄帝庙,以后就没有重建。河北长期受外族的统治,而且路途遥远,皇帝不便拜祭,于是在西安建了黄帝陵,还谎称这就是桥山,而且黄帝活到110岁,有黄龙把他接上天庭,所以没有遗体,这儿仅是衣冠蒙。黄帝时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25岁,怎会活到110岁?中国人是讲道德的民族,提倡以德服人,以德治。天下最德者,据说莫过于皇帝,尊为“圣上”,可是为什么天下“最德者”竟然撒起慌来?相传黄帝四面。子贡问孔子,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谓之四面也。”后人塑造黄帝像,象征性做成四块面,面向四方,故流传此神话于后世。
中国人把不少发明创造都集中在黄帝身上,似乎先民所有一切从原始野蛮进化至文明中的种种发明,都是出自其手。他教人做饭,是中国饮食的始祖。他还发明了衣裳、舟车、弓矢、文书、图书、音乐、日历、数学。他和神农氏二人,更是中国医药的创始人。其实“黄帝内经”,也是战国时人所假托的。

35

黄帝崩,葬桥山

黄帝是否是中国上古的爱迪生,年年有新发明?当然不是。当时文字不发达。中国在夏朝时,文字仍未成熟,不能有详尽的记录,所以不清楚究竟何人发明了什么,只能笼统说都是黄帝的发明。

为什么那时候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发明这么多东西呢?西方有“世界文化一源论”和“中国文化西来说”,认为黄帝时期,中国文化的飞跃,是因有外来文化输入,而这些发明巴比伦都已有。中国文化来自巴比伦。黄帝的父亲少典,从巴比伦把族人经中亚细亚带领到陕西。那时的中亚细亚并非沙漠地带。此说有论点,无论据,不为学术界接受,更加不为中国人接受。

那么巴比伦文化,又是怎样来源呢?中国的戏剧,往往在无法终结时,就出来个菩萨,来个皆大欢喜。西方则是上帝现身,收拾残局。现在就喜弄个外星人,一切迎刃而解。竟然有人说中国文化和巴比伦的文化,都是由外星人从天外带来。此说可谓毫无根据,荒谬绝伦。人类学对巴比伦兴起的解释是上古时人类粮食问题严重,除了少数的贵族,人人都要从事粮食的生产,进入了农业社会后,生产有剩余,可以养活不从事粮食生产的人,于是职业分化,产生了各种的工匠。他们熟能生巧,经过经验的积累,就发生了“经验科学”,发明了很多新的东西。黄帝的部落从游牧进入了农业社会后,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

37

夏朝的文字

中国和巴比伦,自古就有文化的交流。中国受到北部游牧民族的骚扰。中国强的时候,他们就西迁去骚扰巴比伦,中国弱了,他们又回来,在几千年的交战中,中亚的游牧民族,成了中国和巴比伦文化交流的媒介。 司马迁说中国有一条线,从龙门到碣石,中国能守住这条线,外族就不能入侵,守不住,外族就入侵。巴比伦和中国,自古就有文化交流,但中国文化并非来自巴比伦。

黄帝的部落和炎帝的部落,融合而成为“华夏族”,华者,茂盛也;夏者,大也。“华夏”即茂盛而大。到了汉朝,华夏族改称为汉人。

蚩尤的部落,向南逃到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越南、寮国和泰国,成为苗人。越南、寮国和泰国的苗人,叫Hmong(音蒙)。此字原是法语H 字母哑音。越战时,越南和寮国的苗人组织了游击队,支持美国,后来好些撤退到美国去。现在美国有苗人超过二十五万。在明尼苏达州,出了一位女参议员马咪(Mee Moua, State Senator)苗人尊蚩尤为大祖神,自认是蚩尤和炎帝之后。蚩尤的造像首见于汉墓的壁画,至今还沿用,画中蚩尤牛角,牛蹄,牛尾,原因是蚩尤以牛作为图腾,我们汉人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苗人之老妖魔化,这是“大汉主义”。现代苗人学者翁家烈认为春秋的楚国为苗人所建。

炎黄子孙、中华民族

有些少数民族,曾在中国建立政权,为了使他们的政权合法化,也自认是“炎黄子孙”:如鲜卑、匈奴、契丹、满清等。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西戎,为周天子牧马有功,周天子赐以土地,因为他们有马,就把周围的地方征服了。周天子被迫承认事实,封他们为诸侯,国号秦。他们也自认是黄帝之后。西戎的下层,以牧羊为生,称羌人,羌字从羊从人。他们在五胡十六国时,建立了后秦。有些羌人进入西藏,与当地的小黑人(negrito)融合,成为今天的西藏人,他们都认黄帝是其先祖。其实,少数民族是否真的是“炎黄子孙”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如此承认,已自认是中国人。

如果说中国人和炎帝黄帝有血缘关系,那并非确实。黄帝有四妃十嫔,生二十五子,因分封而得十二姓,又再演变出其他姓。现在中国的姓氏,来自黄帝的有86个,来自炎帝的有6个,来自黄炎二帝的有11个,但中国同姓不婚,经过世代的异姓通婚繁衍,至今同姓已无血缘关系。

38

 邓小平题“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说是血缘的认同,不如说是文化的认同。中国地域广阔,有着多种方言和多种少数民族,还有散布于全世界的华侨,不能成为自然的民族。但是有文化的认同,则可以成为“文化民族”。“炎黄子孙”正是起了这样作用的概念,在战国时代已有,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才普遍使用。甲午以来,中国人,一个骄傲的民族,给西方列强和日本,打到跪在地上。有识之士,包括少数民族之士,以“炎黄子孙”的概念,凝聚中华,构建民族的力量。民国成立后,提倡五族共和。梁启超创造了“中华民族”一词。在抗日战争时期,政府宣扬“炎黄子孙”即“中华民族”以号召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日。概念是意识,也是信仰,支配着实践的方向。唯有“炎黄子孙”的信仰,才能使到我们对自己民族的勤劳、智慧和辉煌成就感到骄傲。抱着这样的信仰去努力,我们的民族才会团结统一,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傲然屹立于世!


 

weibo365     weixin365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