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荒田:人生之圆
文学园地 - 散文随笔精选
作者:刘荒田 来源:《今晚报》副刊   
2018-09-19 21:24

1

      读凯伦·阿姆斯壮所著的《神的历史》,里面有一段:“希腊人把运动与变化看成是次级真实的标识,因为有真实本性的东西总是保持一样,永恒而不变。因此,最完美的运动乃是圆,因为它会不断地转向而回归到自己的原点。因此,环绕而行的天体便是在模仿神性世界,是最趋近完美的运动。”思考这个“圆”的意蕴,遂感到,人的天性也是这般“不断地转向而回归到自己的原点”的。

  最近,网络世界从讨伐“油腻中年”转到为对应2018年而掀起的“晒十八岁”热,检索这一潮流的移动曲线,不难发现,回归的原点,不是诞生之日,也不是天真烂漫的童年,而是此生的“顶峰”——青春。当然,对这段“芳华”的怀恋,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择优而取。“网红”们贴出来的十八岁照片,岂会是粉刺密布,胡子横七竖八?哪个不是明眸皓齿,雄姿英发?十八岁的幼稚、浅薄、鲁莽、饥寒交迫和走投无路,他们假装忘记了。

  这么说来,“圆”的“原点”在哪里,该仔细辨别。原来,它并非原汁原味的“当初”,那出发处早已被时间席卷而去,知青欲追寻下乡时住过的“集体户”,那里只剩残垣;“老街坊”要回到旧日弄堂,那里已变为全新的小区。“刻舟求剑”是这类怀旧之旅的别称。

2

凯伦·阿姆斯壮及所著《神的历史》

  所谓“原点”,该是这样的:生命所画的圆,线条并非重复于同一平面,而是螺旋形。以呼啦圈为喻,圆是一圈一圈地叠加的。围绕同一圆心的无数个圆,累积成“圆柱体”。如果你有反思的能力,那么,最新的一个圆在顶部,第一个圆在底部,二者遥相对照与呼应。如此说来,鲜活、睿智的思想是立体的,是持续而迂回地上升的,“回到往昔”并非在“今不如昔”的怨愤中辗转,而是聚焦于“从前所走的弯路不要重复”。这一思维的确立,对于工于怀旧的老人至关重要——没有反思,追溯就失去意义;热泪盈眶地唱“文革”歌曲,怀念红卫兵“造他娘的反”的“威风”,恰恰证明自己活到十五六岁,就没有再长大。

  且再看另一热门话题:当年中国上千万城市户口的年轻人到农村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正面意义,除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老调之外,再难以挖掘什么了。只是,当我的同代人一起反刍下乡的苦难,一起回顾为了争取回城的权利、就业和升学的权利,如何竭尽全力之时,每每太专注于自身的知青群体,而忽略了曾经与其日夜相处的另一群体——农民。不错,知青在穷乡僻壤苦不堪言,然而,不管怎么卑贱,都是“有期徒刑”,被招工,被学校或军队录取,或者办了病退、困退,就类似于“刑满释放”;但是,知青们当年必欲脱离的农村里面,那一代代面朝黄土的农民如何?他们的苦、穷、饿、病,他们的孩子无法上学,青年无法成婚,老来无依,谁来救助?他们的生存状态是命定的吗?难道老知青们不该超越自身的利害,想想这种现实是怎样造成的?难道我们不该从划分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这一源头,来检讨制度上的弊病,进而为改造社会提供可行的办法吗?同理,1957年的右派分子,如果到今天还纠缠在“错划”,受天大冤枉的个人恩怨上,而不着眼于天赋人权,争取自由的权利,那就太狭隘了。

  一句话:我们的圆,要成为圆柱形的蜡烛,顶端燃烧的,是勇敢的思想火炬。

(本文刊《今晚报》副刊2018年9月19日) 

3 


4

      作者刘荒田简介:

      广东省台山人,1980年移居美国。曾任旧金山“美华文协”会长,现任荣誉会长。

      已出版散文随笔集34种。2009年以《刘荒田美国笔记》一书获首届“中山杯”全球华侨文学奖散文类“最佳作品奖”。2013年,获北美《世界华人周刊》、华人网络电视台所颁“2012年度世界华文成就奖”,2015年获“新移民文学笔会”“创作成就奖”。

      2011年,以散文《一起老去是如此美妙》获新疆“爱情亲情散文大赛”第一名。获《山东文学》杂志2015年度“优秀作品奖(散文第一名)。

      2018年《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发布统计报告,名列2017年三大文摘杂志(《读者》、《青年文摘》、《特别关注》)“最受欢迎的报纸作者”。 

weibo365     weixin365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