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荒田:有种病 药石罔效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作者:刘荒田 来源:《侨报》   
2020-03-06 17:08

25

  午间,在旧金山的巴士上,偶遇乡亲C。半个世纪前已认识,三年前和他及一群乡亲游张家界,坐在一块。一个月前我听另一位乡亲说,C的太太近来患了怪病,茶饭不思,愁眉不展,整天闷在家里。去医院检查身体,一切正常。我对C说,你要带她去心理医生,监督她服药;不要让她天天一个人躲在家。他摇头说,老婆坚称自己没病,回老家走一趟就没事了。“昨天乡亲从华盛顿来,邀我们今天去茶楼聚会,我拉老婆一起去,她说不出门,除非去旅行社订回国机票。”我说,回去还不简单?C说,她上个月才从家乡回来。

  C的太太我见过几面,属点头之交。综合C以及C太太的亲友所述,我揣想她患了忧郁症。她自己开的药方——还乡,是否有效,疗效未知,也许是她的一厢情愿。

  由此,我不能不想到移民们“胎记”一般的情思——乡愁。我是吟哦“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有年的过来人。即便今天,若C太太和我面对面,以乡思为主题,依然有众多共同语言,从重阳节的蓝天,稻浪,墟期的黎明,村道上鸡公车的吱扭声到糍糕,老屋上的炊烟和禾堂上被狗赶得呱呱叫的鸡群。

  然而,问题是:回得去吗?先看她是怎么“来”的。9年前,在家乡,她和丈夫办了离婚手续,让丈夫和一从美国回来找对象的离异女子成亲。随后,“前夫”带两个未成年的儿女来到旧金山。当然,这场“婚姻”是假的,须给对方付酬6万美元。两年以后,“前夫”在旧金山立稳脚根,恢复单身。但他不能和她复婚,她由女儿申请来美。自此,一场前后耗费数十万人民币,家庭随时可能破碎的豪赌告一段落。她和丈夫又在一起,但不敢光明正大地复婚。似这类曲折、惊险,一个不小心被移民局识破,控以欺诈的案例,在我那以“去花旗”为终极目标的家乡不知凡几。她一家“破镜重圆”,算罕有的幸运。

23

  按常理,她回去并没有“来”的艰险,一张单程机票,14个小时的航程。然而,丈夫、儿女、孙儿女都已连根拔起。老家虽有屋子,别说经济,老病、面子,都解决不了;只怕回去三月,另种乡愁来袭,不得不逃回旧金山。

  这就是移民的宿命——年复年地身在曹营心在汉,两头牵扯,终生难得安顿。而乡愁,美丽的乡愁,是彼岸从官方到民间竭尽全力地鼓吹、扶植、推广的。恳亲大会的席位,祠堂的供桌,崭新的族谱,哪一处不在呼唤你?

  然而,身在其中的人,滋味如何?一旦摆布不了,沉重的乡愁就害得你成为进入风箱的老鼠,难以脚踏实地地投入异国生活。“怀乡”一旦成为沉疴,你拒绝融入主流,不肯学英语,和现实社会绝缘,不参与选举,不表达政治意愿,安享人家以抗争获得的利益的同时,忍受因发声不力,成不了气候而受政客忽略的恶果。

  躲在同乡会里抱团的永远的边缘人,受尽文化、认同上的切割之苦,牵扯之累,自以为得意,却没认识到挑战首先来自家庭内部。在美国成长的下一代与我们格格不入,老一辈指斥年轻人“不孝”,殊不知根子在于上一代和社会的疏离。

  是正视乡愁的负面作用,作出清理的时候了。我要劝C太太:不要回去,安心在这里,看医生,把抑郁症治好。

(原载美国《侨报》纽约客闲话2020年2月23日)


24

  作者刘荒田简介:广东省台山人,1980年从家乡移居美国。在旧金山一边打工,一边笔耕。2011年退休以后,开始在中美两国轮流居住。

  已出版散文随笔集37种。2009年以《刘荒田美国笔记》一书获首届“中山杯”全球华侨文学奖散文类“最佳作品奖”。2013年,获北美《世界华人周刊》、华人网络电视台所颁“2012年度世界华文成就奖”,2015年获“新移民文学笔会”“创作成就奖”。2011年,以散文《一起老去是如此美妙》获新疆“爱情亲情散文大赛”第一名。获《山东文学》杂志2015年度“优秀作品奖(散文第一名)。小品文集《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入围2019年“花地文学榜”年度散文。

  2017和2018年两年均进入三大文摘杂志(《读者》、《青年文摘》、《特别关注》)“最受欢迎的报纸作者”前十名。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