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owsprings201603

scroll back to top
大马留学日记——薪火相传/卑诗 王立
旅游频道 - 文字游记
作者:王立   
2013-05-19 12:19

       题记:前年年初,我开始在马来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几乎每个学期都要去吉隆坡小住一段,由是便开始观察、记录大马的点滴。这些记录更算是一个外籍暂居者以他者视角的观察。马来西亚是多种族混居的伊斯兰国家,因此它既以回教立国,又是一个允许各种族自有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奉行多元文化的国家。华人是马来西亚第二大种族,从古至今都为马来西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卓越贡献。一代代的华人在拼搏奋斗、经营生活的同时,也在竭力将中文和传统传承下去。

       2011年11月的一个周末,我去了马六甲。马六甲是华人最早登陆马来西亚的地方之一,是娘惹和峇峇成家立业繁衍后代的地方。同行五人,三位同学来给“中学生创作营”讲课,我和另一位是随行卖书——帮系里卖些马华文学的专著。创作营安排在周日全天,我们先于周六抵达,逛了鸡场街,吃了鸡饭粒和娘惹的晶露。晚上主办方带我们去吃娘惹菜。所谓娘惹菜,就是被中国烹饪严重同化的马来菜。
       周日一早八点钟,创作营开营。在听了开幕致辞后才知道,这里的公立中学(国中)一周上三次中文课,高考中文是副科。考试作文要求是中考220字,高考350字。了解这些后,真是感佩这些教中文的老师。在中文完全是副科教育的时代,他们如此努力地提升学生中文能力。每年举办多场这样类似于创作营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不忘中文、尽量学好中文的热情。像这样的创作营,报名的学生有165人,主办方需要为远处的学校提供交通工具,找场所,请讲师,提供两次茶点和一顿午餐,发证书,对于现场评比优胜者还要发奖品。还不包括老师们事先、事后的人力劳动。而每位学生只象征性地收取5马币。我想,收这个钱更大的目的是为了促动学生能在周日起个大早赶来,而不是赖床睡懒觉。这边是热带,大家习惯晚睡晚起。早晨八点到达,至少七点要起。七点能起来,对很多人来说绝非易事。问主办老师,为何如此辛苦地举办这样的活动。老师说,“我们的先辈为了推广华文教育真是牺牲很多,我们要尽量让华文教育延续下去,不能丢失。”
       除了老师们辛苦,这里的华人社会也给予很大帮助。提供场地的是兴安会馆。兴安会馆是福州附近六个县的华裔组织的地方会馆。提供场地以外,会馆还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来源于“姚玉池陈美桂文教基金”。这份基金的来源是:“2005年,姚玉池、陈美桂之子女设宴,庆祝父亲八十大寿与父母结婚五十五周年,特将所有贺仪及本身之捐款献予马六甲兴安会馆,作为推动文化教育之用。该会馆因此成立‘姚玉池陈美桂文教基金’,以赞助相关之活动。这个基金会赞助了许多文化活动,每年也拨出款项奖励升入中六的乡亲子弟。自2007年起,它赞助马六甲国中生文学创作比赛,迄今已经五届。”全文录入这份基金会说明,聊以表达我对基金会和兴安会馆的敬意。
       开营致辞后,三位同学分别讲解了散文、诗歌、小说的赏析和创作要点。学生们听讲认真,绝对没有说话、小动作、中途离开、打瞌睡、玩儿手机等等常见于中国学生的课堂毛病。讲诗歌的是学弟,会像电视主持人那样作秀,博得众多同学的额外好感。在接下来的自由创作中,竟有几乎一半的学生写了诗歌。创作营结束后,学生们围着三位主讲拍照、签名、提问。那份学习的热情真是令人动容。也不枉费这里的华文老师的一番苦心。
       马来西亚的华人多来自两广、福建。方言混杂,常用的有客家话、潮州话、福州话、福建话、广东话等等。如果是受过教育的人,或父母不是一种方言的家庭基本说“华语”。所谓华语,就是中国大陆的普通话。不过和本地同学聊天,即使都说“华语”,也不是全部都能懂的。不仅是这里的华语有地方音、地方腔调,还因为他们说话时会杂有马来口音的英语和马来语,语法运用灵活。听习惯了,也觉得有趣。比如我们刚到时问路,指路的老伯详细地说鸡场街怎么走,因为要连着左转几次,老伯最后总结为“很多左”。又比如创作营午饭时我去自助菜台加菜,负责餐饮的大叔问我想吃什么,我说再盛一块咖哩鸡。大叔立刻帮我盛了两块,还说“这块鸡腿很美的,一定吃。”
       晚上回程的车中,阿蕊聊天说起,榴莲必须要自己成熟了落下来,绝对不能采摘。想象着一个个硕大的榴莲在夜晚砰砰落地,果农们拣收后抓紧拉去卖掉,突然动心喜欢上了大马。难怪这里的华人宁愿抗争,而不愿离开。他们的心态已经从第一代对中国的回归转变为第二、三代对大马的认同。也难怪在创作营时和主办老师聊天,谈到博士毕业后我想当老师,主办老师邀请我来大马:“来我们这里吧,我们很缺华文老师的。”说到新加坡时,他认为新加坡有不可逆的发展问题,“所以我们很多同胞都不肯入新加坡籍,而要保留我们马来西亚的国籍。”讲这个话时,他眼中闪烁自豪的光芒。对家国的选择和认同的变化,不止是马华文学研究的课题,其实更是马来华人的真实反映。而“创作营”中的所闻、所见也使得世界华文教育和华人文学创作在我的研究视野中,也不再简单。

       作者简介:王立,生于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农学学士,文学硕士,古代文学博士在读。现定居卑诗省高贵林市(Coquitlam)。从事编辑工作多年,喜爱文学创作。在刚刚结束的“加华作协”举办的“第一届加华文学奖”中诗歌《打马下江南》和小说《迈克和艾丽丝》分别获得诗歌和小说组优异奖。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