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中笔会鲁院学子分享会爆满 冬雨难阻文学热情
文学园地 - 散文随笔精选
作者:西风 摄影:雪犁   
2018-11-25 13:28

99

左起,卢静、张焰、张怡摄于多伦多的分享会。

       11月的冬雪刚刚覆盖了多伦多,一场寒流过后的天气,多伦多又稀稀落落的下上了小雨。24日下午2点,加中笔会如期在博思教育集团召开了今年第二次的活动。鲁迅文学院学成归来的会员与到会的文学爱好者展开了面对面的文学分享会。

62

左起,张怡、张焰、卢静、杜杜摄于鲁迅文学院。

       金秋十月之际,加中笔会的芦苇(张焰)、杜杜(杜湛清)、张怡、静子(卢静)奔赴北京,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第35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习,她们还赴延安鲁艺旧址参观。她们参加培训后,对于如何贴近现实生活、如何讲好华人故事,4位女学员大有收获,借这次笔会活动与大家分享心得体会。

56

加中笔会会长孙博在分享会上发言

       冬雨还在下,拦不住文学对大众的吸引,一批一批听众如期而至,他们聆听了笔会四位女会员在鲁迅文学院的收益。身在渥太华的杜杜因故未能前来,但提前制作了有声演讲。会长孙博和三位女会员也与观众互动,现场解答了许多文友关心的话题。

58

分享会现场       

57

分享会现场

61

加拿大博思教育集团总裁盛子扬发言

55

分享会主持人王家骏

                                                  鲁院学成归来话感想

       副会长芦苇认为:“加中笔会为了培养年轻作家,壮大理事会的后备力量,选送了几名中青作家会员前往鲁迅文学院进修文学。荣幸作为其中一员,我在鲁院度过了一个月的学习时光,从此,它将成为我生命底色中的一道彩虹,一座新桥。文学馆外,清澈的湖水倒映着两只靓猫的身影,爬山虎的火红宣告着秋季的盛大狂欢,最美的当属银杏树,或明或暗的光线笼罩着它,无知无觉的美丽从它独特的金黄叶片中缓缓渗出,从清晨到日暮。我想起了异域故乡——加拿大的枫叶,那份举世无双的宁静与华美一年又一年地洗涤着我的心灵。我知道,从此以后,我在欣赏加国枫叶之时,定然会想起这个秋天,鲁院天空下的银杏树。文学是对美丽的述说,对忧愁的述说,对寂寞的述说。人世间的所有苦难与欢乐,所有呐喊与沉寂,所有对于源始与终极的追索,都在文学这片天空下恣意漂游,如同白云在蓝天下的自由飞翔。”

52

芦苇

81a

       身居渥太华的杜杜理事表示:“鲁院之行,有幸沐浴诸多一流学者作家交流研讨之甘霖,仅文学而言有三点感想:一、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国内写作者强手如林,青年一代作家如雨后春笋遍布大江南北。作为海外写手,业余创作,边缘感加深。回望个人的写作维度,深感时不我待,重新调整和严肃定位文学维度变得重要,否则,被飞速发展的中文生态环境淘汰的恐慌感会长久相伴。是振奋而追,还是卸甲归田不是一个选择,而是抉择;二、看到、听到、读到再多成功者的写作经验,不如拉开一定距离,巩固自己的文学信仰和建设自我的文学自信。踏实动笔实践、踏实读书积累,是亘古不变的文学起航站;三、国内文学环境之优势在于资源广博密集,创作素材顺手拈来、俯仰皆是,便于饲养文学欲望和文学动机。国外写手之优势则在于生活平定安静,容易沉淀世事哲思,引发人性探求。便于在文字中寻找内部动力,训练无竞赛的自律写作机制,避免哗众取宠、随波逐流的肤浅文学诉求。对于寻求纯文学写作无疑是极好的生态环境。总之,重视生活,自由思考,踏实书写,持之以恒。是每个文学追求者应该坚持的法理。鲁院之行,使这一法理变得更加眉清目秀。”

63

杜杜在

84

       张怡会员认为:“这次赴北京参加鲁迅文学院的学习,于我是一次全方位的文学艺术学习之旅。鲁院的培养非常全面,除了请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来教写作外,还有大量的文学翻译课和不少的哲学与科学课,也组织了听音乐会、赴延安鲁艺旧址和路遥故居参观等活动。学习期间亦安排高研班学员参加了多次欧美、墨西哥作家与中国作家的研讨会,这些系统的学习都对我在写作上开阔视野,为将来的发展指引方向有很大的帮助。除了鲁院图书馆的好书外,鲁院给学员发的文学评论集、中外作家研讨汇总、鲁院历届毕业生写的《我的鲁院》文集,都是我读得津津有味的精神食粮。鲁三五班的学员们里有大量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的精英,向同学们学习、参加他们工作中组织的文学文化活动,并一起在课余到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听文学艺术的公开课,让我这一个月来参观了不少文化景点也熟悉了北京城的地图。”

60

张怡

82

       静子会员表示:“在鲁院一个月的学习期间,通过不同领域的课程传授,打开了我全新的视野,拓开了我固有的思维。作为一个执笔的人,我们要善于思考,也要敢于思考。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们要爱身边的人,哪怕是不可爱的人。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我们更是要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境遇。因为无论高山低谷,终有一天,它都将酝酿成我们笔下醇美的文字。”

54

静子

83a

(撰文:西风  摄影:雪犁 ) 

weibo365     weixin365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