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宜川:温哥华中华会馆匾额的由来
文学园地 - 散文随笔精选
作者:桑宜川   
2019-03-31 19:27

21

温哥华唐人街的中华会馆匾额

回望历史,最早的加拿大中华会馆匾额悬挂在维多利亚(旧称域多利)唐人街。那年月的BC省淘金热兴起,吸引了来自中国福建,广东诸省的劳工,飘洋过海来到加拿大,第一个登陆地方就是维多利亚。随着华工的不断增多,1884年2月,由李祐芹、李天沛、李奕德、黄彦豪、马心铭、徐全礼等10余人发起筹备,在清朝驻旧金山总领事黄遵宪派人协助下,同年4月宣布成立维多利亚中华会馆,是加拿大最早的华人社团。

当年还发布《告不列颠哥伦比亚华侨书》,要求每个华侨缴纳2元作为建会基金和反对排华法案的经费。创会宗旨是:“联络众情,施行善举,解息争讼,扶助贫病,禁除内患,杜御外侮。”在那海岛上成立的中华会馆还以促进与当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己任,为争取华人地位做了不少善事。当年的会馆位于菲斯格街(Fisgard Street),是一座传统的三层中式建筑,与唐人街著名的牌楼“同济门”一街之隔,楼房顶端悬挂着“中会华馆”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匾额,相传出自中国最后一位科举榜眼朱汝珍(1870-1943)手书。

22

维多利亚唐人街中华会馆及匾额

那时的维多利亚中华会馆的一楼曾是华侨学校的校室,面积虽不大,但历史却很悠久,据其校史载,前清光绪年间,侨商李梦九等人以华埠侨童日众,有兴学之必要,因在中华会馆内设立“乐君义塾”,从国内延聘教师,教授华童中文,灌输母国文化,为本校之前身,相传“中华会馆”的墨宝即是当年他向朱汝珍求得的。

至光绪末年,国内已开始提倡新学,大兴教育,清朝学部特派海外督学梁庆桂莅域,以“乐君义塾”为旧式私塾,未适时代潮流,且会馆旧址狭隘为由,建议扩建,改立学校。后由李梦九等人采纳,向各方筹得善款万余元,又建立新中华会馆,附设学校,即为现今学校之规模,内分四室,易名“维多利亚华侨公立学校”。那时虽然会馆地址有所变迁,但中华会馆的匾额却依然相随。

23

维多利亚唐人街中华会馆创建人之一,第一家中文学校校长,侨商李梦九全家福油画。

晚清时期,朱汝珍已是海内外知名的书法艺术大家,其融王、柳、欧于一体而自成一家,深受文人雅士喜爱。他的楷书端正圆润、遒劲清秀,行书娴静爽利,疏淡和平,有晋唐遗风。他还匠心独运,将自己的书法与刘春霖(状元)、商衍鎏(探花)、张启后(传胪)四人作品配成一套,名为“四条屏”,成为当时极享盛名且辉煌难再之书画绝品。

史料记载,维多利亚是第一代华工来加拿大淘金登陆的地方,那里除了有最早的中华会馆,还有第一家中文学校,第一家华人教会等华人机构。他们聚居在一起,历尽创业之艰辛,白手起家,逐步形成后来的唐人街,如今在维多利亚中华会馆墙壁上尚挂有“传我同仁”,“会其有极”,“泽被古城”的三副匾额,苍劲雄浑的字体蕴含着华人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闪烁着华夏民族的永恒光辉。

时光流转,随着后来温哥华(旧称云高华)天然良港的开发与启用,同时又作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西线终点,使大量贸易不再需要经维多利亚,而可直接抵达温哥华。从而,温哥华逐渐取代维多利亚,成为加拿大太平洋沿岸第一大港口。许多华人为了生计,从维多利亚陆续迁徙到了温哥华。据1911年加拿大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温哥华的华裔人口为3559人,域多利3458人,由此可见,彼时的温哥华已成为加拿大最大的华人聚居地,域多利退居其次。

24

清末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位榜眼朱汝珍

1886年,温哥华唐人街在卡路街(Carrall Street)和都邦街(Dupont Street)一带展露雏形,最早约有九十余名华人居住其中,如今这二个街名已无存,其中的都邦街1904年后更名为片打东街(East Pender Street)。到了1890年,华裔居民已逾千人,主要聚居在那一片路段的民房里,但住房拥挤,为了省钱,不少劳工同居一间房,并已出现吸食鸦片、赌博、娼寮等社会问题,日益引起西人社会的不满。

为了以正视听,华人美以美教会于1889年在都板街成立,传道给华族,教化人心从善。如今的温哥华中华会馆前身是1898年在温哥华最早相继成立的昭一公所和公一公所,其实就是两家最早的华人商会,由1881年在旧金山成立的昭一公所衍生而来。当年,彼此联合是为了防止同业竞争,争夺地盘。

25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旧金山的广东三邑,四邑衅起,互相大打出手,四邑人另创客商公所,于是才摆平事端。温哥华的广东客商如法炮制,于1906年将原来的昭一公所和公一公所合并,成立了“全加中华总会馆”,后易名“温哥华中华总会馆”,简称“温哥华中华会馆”,再后来,兄弟分家,全加中华总会馆迁移到了缅街上,其间几经周折,故事良多。当年的最早发起人有知名华商叶生、沈满、黄玉珊、李骥、周棠、梁瑞等人,并于1910年购置了一幢楼宇作会馆办公室和华人医院之用。彼时,还从维多利亚唐人街“移植”了朱汝珍的原作墨宝,这就是如今悬挂在温哥华中华会馆楼宇上的匾额字体由来。

26

说起这位大儒朱汝珍,倒是有不少故事可以讲。他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末科的榜眼,也就是第二名。史料记载,朱汝珍本来是要被点状元的,试卷送到慈禧太后手里“钦定”,老佛爷看到姓朱,一不开心。再一看是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的老乡广东人,二不开心。仔细一看名字里有个“珍”字,想到了被她推到井里的珍妃,三不开心。于是朱汝珍从状元退居了第二名,成了榜眼,结果选了直隶肃宁(今沧州)人刘春霖,成了中国最后一位状元。这段轶事被说得有鼻有眼,除了有为朱汝珍抱屈之意,也似可解读为他的才学文章绝不亚于状元刘春霖。有趣的是,经此过招,不打不相识,后来朱汝珍与刘春霖竟成了文气相通的挚友,传为晚清人文士林的佳话。

朱汝珍虽没当上状元,但他对清朝可说是一片痴心,肝胆相照。辛亥革命以后朱汝珍更以遗民自居,若有人请他写字,但凡有“民国”二字,一律不写。溥仪到满洲国以后,他曾经上表称贺,这是他的人生历史污点。但他在日军占领广东、香港之后,又从香港移居上海,始终没有和日本人合作,保持了晚节。字如其人,朱汝珍的字也是中正平和,很有骨气,因此流传至今,在坊间传为佳话。

27

回顾中国科举制度逾1300年之历程,朱汝珍之名可谓光彩夺目,如雷贯耳。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学养深厚,科举起家,直入翰林,授职编修;且曾苦心孤诣,潜心多年,钩沉辑佚,穷搜博采,纂成《词林辑略暨词林姓氏韵编》计一函五册,于全体翰林前辈及同僚之科第、籍贯、生平、官职及著述等予以记述、考订,精准而详备,成为后学研究清代国子监与翰林院之重要参考资料。朱汝珍晚年,卜居香江之畔十载,与港岛与海外华族结有不解之缘。其间为延续炎黄文脉,构建学术研究,贡献尤多,堪称人中之杰,值得一表。

朱汝珍乃是广东清远人氏,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据其本人亲纂《朱氏族谱》,朱家先祖乃于明末迁入清远县。科举起家,历代为官。朱汝珍于顺天府应癸卯科乡试,考取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应殿试,据朱保炯等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卷下,朱汝珍中一甲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及第;另据朱汝珍亲编《词林辑略》卷九,朱汝珍,榜眼,授编修。朱汝珍及第后,即入进士馆习政治、外交、经济等新学,以适应社会之变。

28

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朱汝珍被派往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入速成科攻读法律,研读世界各国法律,撰写论文。同年,清廷宣示预备立宪,社会进程提速。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二月,朱汝珍学成回国,参加进士馆游学毕业考试,以80分,名列最优等第六名。旋授法律馆纂修,兼京师法律学堂教授。与日人松冈义正、岩井尊文等合作,编修《大清民律》。在做学问方面,朱汝珍著述的逻辑严密,文字练达,气韵流畅,极富节奏、韵律之美,堪称清末大家。

是年底,完成《大清民律草案》;并于宣统元年(1909)与日人志田钾太郎合作起草《大清商律》。是年底,《大清商律草案》获得通过,又进呈《中外刑法比较》十卷,授侍讲之职,赏五品衔。翌年初,授德宗实录馆纂修官。六月,清廷举行首次法官考试,朱汝珍赴贵州任副主考官,成为朝廷法学新进。由此可见,朱汝珍不仅旧学功底深厚,而且还是赴笈东瀛的留学生,研究新学的最早一代学者。

清廷逊位时,不少粤籍翰林进士等科甲中人陆续迁往香港,或开坛宣教,或鬻书卖字,结社论诗,相互切磋,彼此砥砺,渐成气候。其中以梁士诒、赖际熙、陈伯陶等最为著名。此辈与朱汝珍同为翰苑旧友,切望榜眼公加盟,以壮声威。1930年,朱汝珍与康有为弟子、前清进士、留美博士陈焕章合作,于香港坚道创办孔教学院,推举陈焕章为首任院长,以弘扬孔道及兴学育才为宗旨。又设立孔教中学 (后易名为大成学校),以宗教形式弘扬儒学,揭开香港教育史的重要一页,将孔教圣火保存光大,厥功至伟。

继陈焕章之后,朱汝珍于1933年冬出任第二任院长。奉准将孔教学院注册为慈善组织。同时兼任附中校长、香港孔圣会会长、孔圣堂儿童保健院院长。1936年夏,朱汝珍代表香港孔教学院出访南洋,为学院筹得款项,以创办分校。1936年,汝珍南下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向华侨宣传孔教儒学,并募集善款,筹得银洋二万余元,奠定了院址,表现出一位慈善家的境界、理念以及社会活动家的能力与襟怀。他卜居香港之十年,是其一生中最为充实且辉煌的时期,足以使朱汝珍无愧于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慈善家与社会活动家之美誉。

29

“杏花楼”牌匾

作为清末爱国大学士,朱汝珍在闽粤一带享有百年盛名,他的墨宝在坊间流传甚广。1930年,福州路杏花楼请朱汝珍题写招牌,这块招牌一直用到现在,哪怕是几块钱的一块的月饼,包装纸盒上都印有朱汝珍的书法,由此可见其人其字的品牌效应。

30

如今,远在广东清远还有一座以朱汝珍的姓氏命名的公园,就是为纪念这位清代末代榜眼、爱国爱乡的大才子而兴建的,他的青铜塑像竖立在园子内,让后世缅怀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海外游子支持祖国建设的激情。加拿大维多利亚和温哥华唐人街中华会馆楼宇上的朱汝珍手书匾额,仍然熠熠生辉,散发着历史的文墨书香,向人们默默地讲述着历经百年的沧桑故事。

31

2019年3月30日星期六修订于加拿大温哥华枫林谷

作者简介:桑宜川,加拿大华裔学者、加拿大枫叶出版社社长。原四川师范大学外语系七七级毕业,曾在四川大学外语学院任教多年,后赴澳大利亚留学。移民加拿大后,以治学为主,研究兴趣广泛,著述颇丰,现为加拿大多家华文报刊专栏作家。近年来与国内数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常应邀回国讲课,并受聘为客座教授。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