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就职 弦外之音增北京疑虑 |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
作者:世界日报 |
2016-05-21 17:54 |
蔡英文总统就职典礼一如外界预期,穿上旧裤装,以朴实无华风格,成为中华民国首位女总统。就职演说一再重述前些日子的旧说法,不提“九二共识”,但“尊重九二年两岸会谈的历史事实与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 ”。大陆国台办回应,认为“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核心意涵,没有提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具体办法。这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看来北京除了听其言,还须观其行,待下回分晓。 综观蔡英文就职,兼顾各方各取所需,譬如两度唱国歌,不避绿营杯葛的“吾党所宗”歌词;就职演说频用“这个国家”“台湾”取代中华民国。庆典演出和陈建仁合唱“美丽岛”歌曲,演出二二八政治图腾剧。她既想扮中华民国总统,又想向支持者暗示“台湾优先于中华民国”;她一次未提“大陆”或“中共”,只用“对岸”或“双方执政党”代替,所有做法都有弦外之音。 蔡英文就职演说当然不能只凭国台办回应作评断。她显然费尽心思,要让统、独、北京、华府都不满意但可接受,符合美方“两岸都能保持弹性”的期待。但刻意模糊的政治盘算,试图用闪躲来回避冲突打出的安全牌,许多地方依旧让北京疑虑不信任。 较受瞩目的是演说对两岸关系的提法,“新政府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她沿用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前言,与两岸条例第一条都明订“国家统一前”的文字作基础,把两岸定位为“一国两区”: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乐观解读,这不仅默认“一中各表”,也回应北京外长王毅月前的“宪法说”。但从大陆国台办书面回应看,这道“必答题”和“是非题”,蔡英文虽用善意作答了,却还未答完卷。 提及“新南向政策”时,蔡表示“愿意和对岸就共同参与区域发展相关问题,坦诚交换意见,寻求各种合作与协力的可能性”,宣示愿参与北京主导的RECP。蔡还主动出击,“两岸两个执政党应该放下历史包袱,展开良性对话,造福两岸人民”,这是直接向中共抛橄榄枝,也是善意;但如果拒绝明确承认一中,民共之间缺乏互信,只能是国际宣传,对两岸无补益。 整篇讲稿,蔡英文用了41次“台湾”,却无一字提“中共”、“中国”或“大陆”,只用“对岸”取代。“中华民国”仅出现五次,用35次“这个国家”取代,譬如要“守护这个国家”,“看见这个国家的改变”,因为“这个国家的主人有坚定的信念”。这些措词都有意安慰鼓舞独派,认为她不理会九二共识和中共“威吓”。 即使她和马英九一样,对东海、南海争议都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积极参与区域协定,避免台湾被边缘化,有“马规蔡随”的影子。她一再强调用“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作为架构两岸关系的基础之一;用“团结的民主”共同承担国家的未来。至于未来是甚么,诉求中包藏甚么,正是最让中共不放心所在。因此,未来民进党主导的立院是否修改“公投法”,降低公投门槛,或把变更领土、国家定位都纳入法案、课纲修正、文化台独等,显然都会成北京的“红线”,也是观察蔡政府的指标。 这次就职典礼表演,号称“民主进行曲”的礼赞,却完全以“400年台湾史”作蓝本,不仅表现“去国民党”、“去中华民国”史观,二二八事件被凸显和作片断扭曲,主张建立新国家自焚的郑南榕被推崇,都反衬新政府松绑“意识形态的民主”,凸显披著「中华民国”外衣的“新国家追求”,它是常态或只是昙花一现,自然也会是引爆争议的火种。 这些作为使“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抨击蔡英文“刻意回避”九二共识核心意涵,态度模糊,质疑一面高喊“维持现状”,一面推行“两国论”、“一中一台”、“去中国化”,所以还要“听其言,观其行”。更值注意的是,大陆再次祭出近年少提的“反分裂国家法”,显示对蔡英文的“善意”不见得领情,两岸关系的未来仍严竣,下周台湾参与WHA就是首个考验。 蔡英文尝试用模糊兼容策略,试图讨好各方,如不可得自然须付出政治代价。然而,她努力要稳住两岸局势的用心也不容抹煞。面对绿营压力,她必须不同于马政府,但北京、台北都宜避免重演陈水扁当年就职从“四不一没有”,倒退到后来水火不容、几近摊牌的僵局。两岸都应珍惜历史机遇,台北多节制、北京多容忍,彼此各退一步才能重建互信,否则两岸关系就无法再向前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