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理想主义者的信仰之旅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作者: 文章;来源:《侨报》副刊   
2013-09-26 11:05

8

      我读过加拿大双语作家李彦的中文版长篇小说《红浮萍》,非常喜爱。作者干净洗练的文笔,张弛有度的节奏把握,和作品本身的思想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只是书中主要叙述的是“母亲”的红色人生,对“女儿”着墨不多,使得我读后对“女儿”的故事充满期待,想知道这个有着跌宕起伏的童年却自强不息的女孩子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终于,时隔三年,《海底》问世了。这部小说镜头感强,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语言幽默生动,让人读得忍俊不禁,拍案叫绝。《海底》没有让我失望,它讲述了“女儿”江鸥在加拿大从服装厂的仓库保管员、酒店清洁工做起,到律师事务所的秘书、多元文化的临时翻译,在加拿大艰难立足,最终被主流社会认可接纳的故事。曲折的谋生经历使江鸥有机会接触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各类华人移民。小说因此真实可信地塑造了一批处境艰难,生存能力极强的“小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对移民生活的表述上,而是有意识地把叙事背景设成华人教会,探讨了一群无神论者在基督教国家发现信仰,从而使自己寻找到合理留下来的精神支柱这一深刻主题。

  在这群移民中,小说的女主人公江鸥,和红藻、金强宇(金枪鱼)这对夫妇对于信仰的思考尤其值得关注。江鸥和红藻出国前同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理想主义者,是早期出国的大陆留学生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出国后,文科背景造成求职不顺。心灰意冷的日子里,红藻跟着几个落魄文人一起信了神,找到心灵的安宁,重拾自信。丈夫金强宇在她说服下也信了神,日子虽然清贫,但两人热心教会事务,整天开着破旧的“巡洋舰”接送教会姊妹。小说结尾,金强宇辞去实验室工作,去加州读神学院,这对夫妇从此在加州的阳光下定居下来。

  江鸥的信仰之路却颇为坎坷。受红色文化培养长大的江鸥,是非分明,不愿随波逐流。用她自己的话说,既不挑剔,又十分挑剔。大多数女性追求的东西,她丝毫不在意,而她所在意的东西,却容不得半点龌龊。

  这表现在她对待爱情上。 “王子”让江鸥失望源于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是他对待北京街头的乞丐显示的不耐烦,二是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面对摩登女郎时对江鸥的疏忽。她和 “陛下”,一位研究高能物理的教授,也由于在两性关系定位上的差异,而分道扬镳。她心目中的完美男性,是白求恩那样的人:勤奋好学,勇敢坚定,关心社会底层,富于献身精神。

  江鸥看重的,是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批孔运动,全团一千多官兵,只有18岁的她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要彻底批臭孔子?为什么不能对这位古代圣贤一分为二?”来到加拿大,在服装厂做仓库保管员时,她又因为老板下班时对员工搜包拂袖而去。她在律师事务所工作期间,被“多元文化中心”派去为犯有虐妻前科的男人主办的培训班做翻译。由于主讲人口带脏字,她愤然拒绝了这份薪酬优厚的工作。

  这种理想主义的特质让江鸥走近教会,并差点受洗。正如她自己对教会的牧师和信徒们说的那样:“很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一种理想的世界。我选择来加拿大,而不是像我的大多数同学一样去了美国,也是因为这里是白求恩医生的故乡,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从我儿时所受的教育来看,他就是一种美好信念的化身。而我来到加拿大之后,却逐渐发现,白求恩之所以是理想的化身,其实是因为他从小受着十分纯洁的基督教文化的熏陶,这为他成为一个坚定的国际主义者,也就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主义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鸥还坦陈,作为一个母亲,她尤其欣赏基督教里有关死亡的描述。当我们相信亡者在上帝的花园里幸福生活,早晚有一天能与亲人相逢,我们就不会被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所淹没。没有任何一个其它宗教,给过这样迷人的承诺!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思考!读到这里,我由衷为小说的女主人公找到了自己的信仰而欣慰。

  然而,江鸥看到的教会是什么样子呢?龙牧师拒绝为她洗礼的原因,令人哭笑不得。女主人公虔诚的追求、认真的思考,此时成了辛辣的讽刺。

  这个结局似乎给人们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教会,真的是神的住所吗?或者换一种问法:牧师,真的是神的管家吗?

  在海外,几乎所有的华人移民都有过跟华人教会打交道的经历。热心的教徒来者不拒,甚至主动登门拜访,成为华人移民来到新大陆的第一个接应者。人地生疏的新移民很容易被吸引。而一旦遭遇不幸,华人教会又常常是第一个伸出手帮助的那一个。

  教会,让习惯被管理的华人有一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周末去教堂成了一种社交活动。但事实上,教会并不是社交场合,基督徒对很长时间还不信主的慕道友也会失去耐心。加上教会的牧师水平参差不齐,一段时间以后,一些人受洗成了基督徒,一些人因为失望而离开。

  不论来教会的初衷是什么,结局怎么样,走近教会,唤醒了海外华人的信仰意识。在《海底》中,作者李彦对新移民这一独特的生活内容作了可贵挖掘。在书的结尾处,三岁半的贝贝惊呼出来的那个完整的句子,使读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