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略湖畔的华裔才女们 /孙白梅 |
文学园地 - 散文随笔精选 |
作者:孙白梅 来源:《星星生活》周报 |
2017-02-23 10:03 |
一、用英文写作屡获大奖的邓敏灵 在加拿大的华文文学界真是卧虎藏龙,刚得悉陈河的《甲骨时光》荣获中山文学奖的殊荣,又爆出邓敏灵的英文小说“DO NOT SAY WE HAVE NOTHING”(《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斩获加拿大“总督奖”,而且又以此作品再获“丰业银行吉勒奖”,真所谓巾帼不让须眉啊! 邓敏灵以她的英文名字“MADELIEINE THIEN”写作,她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SIMPLE RECIPES”(简单食谱)就获得温哥华一些奖项,出手不凡,以后的作品也得到好评,她的另一部作品“DOGS AT THE PERIMETER”(周边的狗)曾获2015年法兰克福图书奖,她的著作已被翻译成23种语言。她出生在温哥华,父母是马来西亚华裔,目前她居住在蒙特利尔。 我们都知道“国际歌”中有一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世界的主人”,邓敏灵的新作书名就出于此吧。小说中有位10岁的小玛丽,与母亲在温哥华相依为命,她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只知道他早已不在人世。1990年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位客人,名叫艾明,是从中国辗转逃出来的,涉及当时天安门广场抗议浪潮的余波。艾明讲了她的家庭故事,原来她的父亲和玛丽的父亲江凯是好朋友。江凯在中国五十年代末的大饥荒中幸存,后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得到深造,他与优秀作曲家麻雀和天才小提琴家朱利都对音乐非常热爱,一生执着追求理想主义的境界,对友谊忠贞不渝,即使在残酷无情的“十年浩劫”中亦如此。可惜江凯在八十年代的风波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小说时间跨度长达七十年,描绘了三代人从抗日战争、反右斗争、“文化革命”到“六四事件”的经历,把二十世纪中国的颠簸、创伤、传奇和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极其生动地展现出来,值得当今现代人回味、反思。 小说中有些故事隐藏在亲戚从中国带到加拿大的一摞笔记本里,揭示家族隐秘的历史,尘封了二十余年才面世,这跟袁劲梅小说《疯狂的榛子》中的战事信札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 侠骨柔肠的冯湘湘 在多伦多也有不少华裔才女,比如冯湘湘,她出生在广州,后在香港的新闻界和文坛初露头角,曾任职多份报章杂志编辑,出版小说、散文集多本,享有相当高的声誉。移民到多伦多后常在报章发表文章,我跟她偶然在多伦多市区一幢大楼里邂逅,原来我们是邻居,她指引我参加了多伦多华人作协,在报章杂志投稿等。她写了移民故事《唐人街皇后》,散文集《人在香港》,与黄南翔合作出版了《港台作家小记》,等等,她的小说曾获香港及中国文联的最佳小说奖。 冯湘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文笔优美,古雅多姿,富有诗情画意,遣词造句清新脱俗,她的一篇散文“这一晚的洗衣街”被选为香港中四语文教科书作为范文,足见其语言功力非凡。她以方舞阳为笔名的首部武侠小说《剑侠悲情》一举荣获“第一届皇冠武侠、科幻小说大赛”特等奖,在武侠小说界异军突起,令人刮目相看。她接着又发表了武侠小说《西域天魔》,《东瀛奇侠传》等,广受好评。 我一直很钦佩冯湘湘的拼劲儿,为了扩大视野,她如饥似渴地阅读明清笔记小品、松本清张、金庸、古龙、温瑞安等的作品,她感觉“仿佛被一种骤然燃烧的激情掀动”;她为了写作,甚至会通宵达旦。苏赓哲先生赞湘湘:“凡她所爱,无不清艳纯净,如玻璃透明可观。她爱诗词,是花自飘零水自流……她爱书,是爱一种福至心灵的了悟。”天赋加勤奋使冯湘湘成为加拿大华文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 近来,冯湘湘较少发表文章,过着比较低调的生活。据她给我的来信中透露,她正潜心创作一部有关广州十年文革的书,因为过去没有什么人写过,她有一种使命感。虽然她说有时想打退堂鼓,因为创作常常是身心疲惫的艰难过程。但我相信她的才情和毅力,希望早日看到她的新作问世。 三、灵根自植的曾晓文 在加拿大中国笔会初见曾晓文时,感到她似乎年轻文静,后来看了她的一些作品,不仅能动人心弦,有时会让人有撕心裂肺之感,我不明白她怎么会有这种沧桑感呢?仔细读了她在首届全球华文散文大赛的获大奖散文“背灵魂回家”(选入《相遇文化原乡》花城出版社,2014),我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 晓文出生时,她的父亲正因十年动乱时受牵连被打成“黑帮分子”,关在“牛棚”里受迫害折磨,他原本文采出众、古典文学底子丰厚,文革打碎了他的文学梦,连女儿晓文也遭歧视冷遇,小小年纪就“以文学的烛光,抵抗了生命中的黑暗”,她自述十岁就开始读鲁迅的著作,她觉得书籍是父亲“横渡苦海的帆船”,她决心要延续父亲的文学梦。她博览古今中外群书,成了南开大学世界文学硕士。当她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后,父亲高兴地买了100本赠送亲友,因为他的文学梦犹如“凤凰涅槃,死而复生”了!父亲仙逝后,给晓文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三千册书!如传说中巫师背逝者的灵魂回家与生者交流,曾晓文把父亲留下的中华文化精髓和灵魂背回加拿大,她愿在异国“划一方精神清潭,灵根自植,使深情的兰花在水中四季绽放……以文字唤醒人们的善良的感情”。 曾晓文的深情兰花确实在异国绽放,她的著作频频获奖,《旋转的硬币》获第26届联合报系文学奖,《海明威的海》获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33集电视剧本(与孙博合著)《错放你的手》获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和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等,2014年荣获新移民文学创作奖,等等,她的创作精力旺盛,出版长篇小说《梦断德克萨斯》(又名《白日飘行》)、《夜还年轻》、《移民岁月》,中篇《遣送》,《重瓣女人花》,甚至还发表了电影剧本《浪琴岛》。 曾晓文说:“文学是我的心理医生,它给我力量,帮我完成自我救赎。”同时,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给承受心灵创伤的人们一些抚慰。”如她在新作《重瓣女人花》中,特别关注不能受孕生育的女性弱势群体,她们受到歧视,承受各种压力,但每朵女人花仍有绽放的权利,显示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她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关怀,这样世界就会更美好。她在作品中往往探讨命运、选择、爱情、成长等人类共通的主题,追求人类心灵的伊甸园。我们从她的作品中能得到一些人生感悟。最近她提到“用平等视角讲好中西故事”,努力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铺设轨道和架起桥梁。 四、用中英文写作的李彦 最近加中笔会会长孙博从365 netTV.com传来好消息,李彦的散文集 《尺素天涯──白求恩最后的情书》荣获上海市2016年新闻奖一等奖! 在电邮中祝贺她后,她回复说,“这是我出国三十年来,首次在国内获奖。虽然奖不大,但自己从来不运作,也不认识评委,所以这个奖来的干净,是对我一贯做人方式的肯定,因此深感欣慰。习大大反腐,文坛有希望了。” 李彦是位中英双语作家,1996年获滑铁卢地区“文学艺术杰出女性奖,2007年起担任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的加方院长,头顶光环照人,但在加中笔会跟她的交往中,发现她相当平易近人。 二十多年前李彦发表了首篇英文长篇小说“DAUGHTERS OF THE RED LAND” (红浮萍),就获得了1995年度加拿大全国小说新书奖提名,(当年全国只有六部小说得到提名),可说是首战告捷。此书向西方社会介绍了二十世纪真实的中国社会,从一个女儿的视角,叙述了一个家族三代人在百年历史中命运的变迁。文学评论家赞扬她的“小说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情味。作者在创作上采取的忠实于生活的真实态度,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后李彦娴熟地切换中英文创作,收获颇丰,如英文长篇“LILY IN THE SNOW”(雪百合),后亲自译写成中文小说《海底》,中文作品有《嫁得西风》、《羊群》、及《尺素天涯》等。 李彦说, 她写作是为了“对中西方文化价值观进行比较探索,探寻人类命运的异同”。《尺素天涯》汇集了她近年来写的中短篇,记叙了她在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反思及色彩缤纷的异域生活。其中有关“白求恩最后的情书”一篇,是李彦数年来不怕挫折、实地考察、对加拿大老人比尔• 史密斯数度采访,才挖掘出白求恩给他母亲莉莲的最后一封情书,解开了一段被掩埋的历史,让我们看到白求恩的内心情感世界及其理想情怀。在信中,白求恩提及了在抗日战争中经费的困难,他准备回加拿大为八路军筹款买药,希望莉莲届时也能跟他一起回中国。他本人“已经筋疲力尽,油干灯尽了”,但他坚持自己“当然必须留在这里工作”,显示他无私无畏的气概,李彦从比尔那里还发现了一张白求恩与毛泽东唯一的合影。 在另一篇《小红鱼儿你在哪儿住》,李彦描述了她与加拿大传教士兼甲骨文专家明义士及其后辈的交往,颇有传奇性,明义士在荒僻的河南发现了甲骨片,原来那儿是三千年前繁华的殷商都城遗址,明义士一共收藏了三万五千多片甲骨!在抗日战争中,他协助当地人隐藏珍贵文物,避免日本侵略者的抢夺,功不可没。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李彦巧遇前加拿大驻华大使明明德,原来他是明义士的儿子,后又遇见明大使的儿子──贵湖大学教授,这些丝丝缕缕的民间交往展现了中加之间历来的友好情谊。 《嘤其鸣 答友人》是李彦给加拿大法裔女作家米雪的十二封信,从中可见她的人生足迹和创作的心路历程,其中特别探讨了中英两种文字的对比:李彦指出,“中文是象形文字,有视觉效应和强烈的韵律感,激发了情绪感触与审美趋向”,而“英文是一种很规范、逻辑性很强的语言”,所以在汉译英时,难免会失去汉字的审美情趣和内涵。李彦在译写自己的英文长篇小说时注意到这些问题,如把人名意译和谐音结合,引起读者的兴趣,效果比单纯音译好。她在英文创作时,会照顾西方人的思维习惯,由简入繁,使故事情节和线条清晰,人物和主题逐步展开,让人读得下去。她教外国人学汉语,常把抽象的笔画,通过想象力,转化为生动的图画,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李彦的这些经验对翻译和汉语教学都有指导意义。 2017年1月11日的“中华读书报”发表了李彦的文章:“海纳百川 兼善天下”,赞扬华人移民在海外顽强挣扎,努力让中华文化在异国他乡存活传承,她也指出当今社会“心灵的蜕变”和“人性的贪婪”,笔锋犀利,胸怀宽阔。 五、 其他有文采的女性作者 除了上述几位华裔才女外,我认识和接触过的加中笔会中不少女文友们也很有才情,譬如赵廉亦是中英双语作家,她发表过双语诗集《枫溪情》,《切肤之痛》,英文回忆录《虎女》,英文短篇小说集《中国结》等,并积极参与筹备一年一度的多伦多的亚裔文化节。 加中笔会副会长蔡远智(原志)在她的小说《不一样的天空》中描述了在加拿大的陪读女士的艰难移民生活及丰富的情感世界,生动感人,她的散文常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余月瑛的散文随笔集《物业女经理的烦恼与快乐》文风简练,诙谐幽默,有褒有贬,充满浩然正气和正能量。 张金川的《黄金时段 川流不息》记载了她多年来的悠悠岁月和生命感悟,以散文、旅游散记及诗歌等不同形式展现。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著名文学评论家何向阳(前排右4)2015年10月与加中笔会部分会员合影。 雪梨除了写文章外,还爱好摄影,颇有成就,2016年年底,加拿大摄影师优素福 卡什原作在上海亮相,雪梨应邀担任开幕式的主持人。 更可喜的是,在这儿还有不少年轻的才女,如文章写了得奖小说《剩女茉莉》、微型小说《一把车钥匙》等。 张焰(芦苇)除了用中文写散文、故事,还特地参加了英文写作培训班,也尝试写英文短篇小说,她们的文字清新活泼,创新的作品常给人意外惊喜。 《星星生活》专栏作者有不少女性,文章可读性强,各有千秋,其中郝伟(玮仁)更加突出,她在2016年从自己几百篇文章中精选出部分,出版了文集《我们在加拿大》,与大家分享在加国不一样的生活、教育、以及加拿大的文化之旅和四季风情等,新时代电视台的“新风采”节目还为此做了专访。 当然,我不知道或不认识的华裔才女还有许许多多,此文难免挂一漏万。我们为中华文化在异国土地上开花结果而感到欣慰,为华裔女性在文学方面的成就而受到鼓舞! (此文首发于《星星生活》周报2017年2月17日第80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