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6x100visa

scroll back to top
滑铁卢孔子学院举办第十次国际研讨会
中国留学生 - 滑铁卢孔子学院专题
作者:哈悦 摄像与剪辑:焦焕文   
2018-10-02 16:53

17

002

       2018年 9月28日至10月3日,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和滑铁卢孔子学院共同举办的“后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自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市召开。

       来自社会科学界、民族宗教学界、语言文化学界的加拿大和中国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多元文化主义与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文学中的多元文化主义书写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热切而诚恳的交流与探讨。

25

       这是滑铁卢孔子学院成立以来所举办的第十次国际研讨会。继成功举办“文学与我们的环境:中国加拿大文学研讨会”、“文学百衲被: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与北美少数族裔作家研讨会”、“共通的文化与历史:加拿大原住民与中国多民族文学研讨会”、 “文化间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次高端文化论坛之后,滑铁卢孔子学院在今年秉承“构建中西文化交流桥梁,提供中国与世界相互理解平台”的宗旨,再次发起组织了年度国际文学文化交流盛会。

26

       据本次研讨会总策划、滑铁卢孔子学院院长李彦教授介绍,多元文化主义思潮是由加拿大率先以国策正式制定实施的,并被许多国家褒奖追随,曾视为实现全球化语境下各种文化相处交流的优良模式。然而,在社会转型日益复杂,信息流通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多元文化思潮也越来越面临冲击和挑战。

       在全球化看似正裂变为全球分化的今天,多元文化主义好像再也不是政治正确的语料库里最为顺手的话语武器了。而在这样一个后多元文化主义时代,我们该如何看待和理解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相交互往的方式?各文化又如何在多元纷呈的现实图景中秉承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自信?

20

       瑞纳森学院校长、宗教与历史专家Wendy Fletcher教授主持了英语专场。她以历史和后结构主义批评的视角,探讨了多元文化在加拿大语境下的局限。在深刻指出多元文化白人主导现象后,这位拥有原住民血统的学者提出了“pluralism”的构想,希冀引领人们超越以往制度与个体所造成的种族主义伤害,真正体现社会的开发与包容。

       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虞建华教授在其后的发言中,提出了“族裔作家身份问题再议”的学术观点并论证了海外华裔作家身份结构的复杂性。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的杨金才教授则将视角聚焦当代中国,探讨中国应如何应对来自西方的挑战,从而在实践中为自己的文化自信找到充分的依据。他提出:话语权的缺失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21

       瑞纳森学院英语教研室主任Julia Williams以一则教案在不同年代不同受教对象的不同反应,揭示语言与文化教学中的动态定义及视角的转换。与会代表在互动中,也纷纷提出在特定情境中身份认同的转换。

       文化语言研究系的Daniel Bratton教授以他近二十年在远东工作生活的经历论证了强调谱系与出身的多元文化主义与展现身份流变性的世界主义的分别。他认为生态世界主义将突破所谓人类包容性的藩篱,因为,“家不仅是生存的土地,而是灵魂安放的地方。”

2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专家意娜博士介绍了自己本民族的诗学论著、藏族诗经《诗镜》在梵、藏、汉多元语系翻译过程中的文本重构;

       滑铁卢大学的穆斯林二代移民博士生Doaa Shalabi讲演了作为移民二代的年轻族群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方法方式实现自己文化的可持续性;

       滑铁卢大学宗教系博士生Chris Miller则探讨了后宗教主义、泛宗教主义以及实践中的文化借用与盗用之间的辨证。

22

       孔子学院院长李彦教授主持了中文论坛。身为海外汉语及文化教育专家、中英双语作家,李彦教授以一个长期进行跨文化推广的践行者的敏锐讲述了年前的一则加拿大文坛公案,即2017年在文学创作界掀起轩然大波的“挪用文化奖”事件,提请大家思考这次文学“事件”的原因。

       窥斑见豹。在多元、离散、理解、冲突的文化纠结中,作为载体的文学思潮层面呈现了怎样的态势?承载了怎样的使命?与会专家学者们纷纷畅所欲言,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19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张德明教授在“文化自信、普世文明与世界文学的张力”的演讲中提出:“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的迷思,也不是歇斯底里的虔诚,而应该在与异质文明交往的过程中,不断自我修正,自我确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国华教授以刘海粟的“模特儿事件”与郁达夫“沉沦”事件为例,分析了东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异同,并分析了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撞中,知识分子促进西学的努力,是否实现了本土化与可持续性。他因而质疑,这两个事件虽然都以传统观念让步而收场,究竟是民众对于新思潮的自觉欣赏,还是对于所谓更高级思潮的盲目屈从?

18

       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汕头大学庄园教授则分别从分析典型作家的典型作品入手,论证华人作家作品的时代嬗变。两位专家因自己研究领域的不同而选取了具有不同多元文化冲撞经历的作家。研究外国文学的苏晖教授的讲演涉及到美国华人伦理身份在异国他乡的迷茫,而研究华文文学的庄园教授介绍的则是从国内移居海外的作家高行健文艺思想的转折及启示。

24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刘大先博士关注的转折是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在当下现实语境所需要的辨证互动。但是对于在社会环境中居主流地位的人群来说,又该如何自处?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嘉军教授通过法国当代文学家对列纳维斯“好客理论”的结构,从文学和哲学层面让人联想到当代移民迁徙过程中的种种悲欢。

       民族文学研究所朝戈金所长、西北师范大学杨光祖教授和上海理工大学王影君教授也参与了会议的交流和讨论。

       在跨国界、跨学科、跨领域的热烈坦率的交流与讨论中,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迪,思想的火花在碰撞、欣赏、交融。

27

(文字:哈悦  摄像与剪辑:焦焕文)

 

weibo365     weixin365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