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海外之路 中国处方──简评孙博获奖电影剧本《中国处方》
文学园地 - 散文随笔精选
作者:王小平 来源:《星星生活》周刊   
2019-12-10 18:16

25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王小平)加拿大知名华文作家孙博又有新作发表,而且是与中药有关,顿时倍感亲切。因家里世代行医,小时候就随侍祖父身侧,看他问诊、开方、抓药,幽暗厅堂里终日飘散的那缕若有若无的中药香,成为了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因此,对中医、中药始终怀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也很喜欢看相关题材的文学,但印象中,这类题材作品似乎并不多,海外作家写的就更少。以我有限的阅读而言,孙博的《中国处方》在近年来的海外华文文学中,称得上是凤毛麟角。

52

  4万字的《中国处方》是一部电影剧本,发表在《中国作家》影视版2019年第10期上,并荣获第一届“英雄儿女”杯电影剧本征文三等奖、“2019年粼国剧本创意大赛”优秀奖 。

  《中国处方》讲述了“南国药都”江西樟树王家的后人——老字号“中药王”的继承人王巍面临假药危机,在力挽狂澜之后,赴美国开拓海外市场,经历了一番艰难曲折后,终于获准在欧美推出新药,并成功上市。在剧本中,孙博延续了之前长篇小说《中国芯传奇》的情节结构方式,将生意场中的竞争与合作、男女情感纠葛、跨国文化冲突融为一体,编织成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商战故事。该剧本聚焦于中药的海外发展之路,为此,作家对相关领域进行了实际考察,具体描写了中成药进入美国的具体流程、所需认证手续、中药在国外的临床试验过程等事实细节,此外,也对中药企业在海外常见的文化冲突困境、所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都有所表现,可见,作家对该领域相当熟稔,这部剧作可说是为中药企业的海外之路而开具的、对症下药的“中国处方”。

53

  剧本的写作与小说不同,需要平衡“戏剧性”与“文学性”的关系,这也是编剧领域多所探讨的问题。由于难以对场景、背景、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细致描写与刻画,语言与行动的表现就格外重要。孙博从事编剧、导演多年,自然深谙其中异同。在剧本中,可以见出作家对艺术角度与艺术结构的重视,譬如在表现中药王的企业文化时,并没有过多铺排,而是以对假药事件的处理态度,举重若轻地体现了药企端方自重的老字号风范以及仁者之心。在讲述海外拓展生意时,通过股权转让、人才引进、打官司等几个典型的事件,揭示出中外跨国合作时的常见纠纷、以及中药在异文化中经常遭受的误解,体现出编剧的匠心。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充分发挥了剧本的特殊优势。譬如,在塑造王巍这一人物形象时,通过其语言、动作的形象化刻画,既写出了他的勇毅、进取,也写出了他轻率、冲动的一面,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性、丰富性,有效避免了剧本无法进行细腻心理活动描写的弊端。在贝拉与乔守一的情感戏中,通过对两人眼神交流、举杯动作的简单注脚提示,而暗示出其情感的波动,含而不露地运用了剧本的特长。

  此外,在描写中药企业向海外进军时,并未一味讴歌、颂扬中药文化,而是更多强调对海外本土文化的尊重、与当地本土文化的相融,体现了自信、独立、互相尊重的平等交流意识与现代商业精神。自然,剧本也有缺陷,对部分人物如肖琴、古永权的塑造,还不够生动,一些情节由于缺乏必要的背景铺垫而略显突兀,比如肖琴的换肝行为仅仅是为了答谢老师,以及贝拉对乔守一的感情变化也颇令人困惑,其形象因此较为模糊等。剧本写作与小说写作的差异所产生的问题,对于跨界写作者来说,或许仍有需要注意之处。

54

2019年11月10日,孙博在北京接受好莱坞著名剧作家何塞‧西勒里奥(José Silerio)颁奖。

  身为海外作家,孙博始终关注着国内的发展,他的写作多聚焦于跨国语境下的中外合作、竞争,特别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时代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失败与成功,体现着作家难能可贵的社会责任感与峻切的民族意识。

  这两年,国内影视行业并不景气,这与市场效应、颜值经济影响下的经典匮乏有关,也与制片发行、审查等方面的问题有关,而缺少优秀的编剧人才、少有好剧本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没有优秀的剧本,就没有成功的电影制作。如何深刻反映时代的变化,描绘时代精神图谱,如何把激情与梦想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艺术创作,提供富有感染力、富有时代精神、艺术品位的文艺作品,是值得编剧创作者深思的。海外作家孙博的《中国处方》,在某种意义上,既是一副关于中药企业海外之路的“处方”,也是给当下影视业的一剂“处方”。

  作者简介:王小平,女,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大副教授,发表论文多篇。

26

本文首发于2019年12月13日加拿大《星星生活周刊。

30

《中国作家网》和《作家网》2019年12月13日转载。

willowsprings2019

weibo365weixin365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