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文化 代代相传(散文)/孙 博
文学园地 - 散文随笔精选
作者:孙 博 来源:《侨报》2018年5月31日   
2018-05-29 22:37

2

       好友自上海来多伦多观光,赠送一罐西湖龙井明前茶。到手当日,迫不及待泡上一壶。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再次领略唐代诗人卢同的《七碗茶诗》意境:“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身在国外28年,能喝到当年新茶确实不易,弥足珍贵。

       扪心自问,悄悄爱上喝茶也是经历了几十年的摸索,才略有心得。遥想少年时代,常常见到家父手捧紫砂茶壶哼小调,他有时小口呷茶,有时开怀畅饮,摇头晃脑,一副陶醉自得的样子。突然有一天,我好奇地想知道他喝的茶到底是啥滋味,便趁他上洗手间的时候偷偷喝了一口。谁知刚入嘴马上就吐了出来,那苦涩的味道实在难以忍受,真可谓懵懂少年不识茶滋味。从此,我再也不敢问津那苦味了。

       冬去春来,日月如梭。一直到备战高考,母亲见我熬夜火旺,便劝我喝一点茶,她说带有苦味的食物入胃,都有清热解毒功效,比如百合、苦瓜,还有各种茶。见她讲得在理,再说她出身于中医世家,我也就相信了,不妨一试。

       妈妈亲自用一个带盖的茶杯,为我沏了人生的第一杯茶。倾刻,我小心翼翼地喝了一口,奇怪的是,并未感到几年前偷喝时那么苦了。也许我真的长大了,完全能耐得住茶叶的苦味。可能在潜意识里已经认定了某种功效,尽管是苦的,但也乐于接受。

       自打那之后,每天下午放学回家,母亲时常会为我准备好一杯热茶,有时还外加几块饼干。吃完之后,顿觉精神愉悦,好像是充了电,马上又可以投入到题海战役中。从此,我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4

       到了大学时代,更是到了一日不可无君伴的境地,还能品出茶香来。事实上,茶根本的味道是苦的,所以古代称之为“苦茶”。苦苦的茶多酚是茶叶的核心物质,但茶叶中还含有氨基酸等鲜甜味物质,在苦味之后确实能化开,逐步回甘。人们在喝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味觉依赖和习惯,苦已经不再是问题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不由自主地卷入到出国潮中。临行前一晚,家父特地把一罐精品铁观音递给我,语重心长地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生活的酸甜苦辣全在里头……”我知道他老人家的言下之意,就一并把他的叮嘱打入行李中了。

       来到加拿大,也许因为寒冷,更是离不开茶了。办公室的桌子上,书房的案头,总有一杯热腾腾的茶,每日几乎都有七八杯下肚。不少朋友知道我爱茶,常常送来各种名茶,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普洱茶等等,最高峰时家里有四五十罐茶,仿佛像个小茶庄。后来,家里特地腾出一个柜子存茶。

8

       有一年回上海省亲,亦师亦友的王从仁兄赠我新作《茶趣》,他已出版了好几本茶文化的专著,俨然已成为“茶博士”。翻了几页《茶趣》,爱不释手,从此将它搁置枕边,有空就品读一篇,王教授的生花妙笔引领我关注起茶史典籍。有了“理论武装”之后,茶到嘴里似乎更有味道了,也真正体会到家父当年的自得其乐。他老人家如今已98高寿,想必与长年喝茶不无关系。曾经听他说过,嗜茶如命的习惯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已经好几代了。

       两个在加拿大长大的儿子,天生喜欢喝咖啡。但见我长期钟情喝茶,耳濡目染下也慢慢尝试,终于都在他们踏入大学之际喜欢上绿茶。他们大概与我当年一样,逐渐体会到涩后生津的道理。咱家的喝茶文化,总算可以代代相传了。坦白说,喝茶最惬意的莫过于把苦涩泡在茶里,喝出来的是甘甜。仔细探究,人生何尝不是甘苦交替,旨在尝试、品味、感悟呢?(《侨报》首发2018年5月31日) 

weibo365     weixin365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