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moral2017

scroll back to top
杨振宁与莫言穿越55年的“诺奖对话”
新闻频道 - 中国要闻
作者:综合报道   
2013-05-16 06:56
alt

 

alt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两人都认为手机的发明最让爱迪生意想不到
 
  5月15日,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对话由北大讲席教授范曾主持。对话由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在谈到文学和科学的关系时,莫言说,文学创作和科学有很多不同。文学关注人,科学关注自然界,文学家关注人类情感,科学家关注物质原理,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很多作品都是经过现实人物想象加工的综合,但又不能和任何人对上号,这是文学比物理学、化学更自由的地方。杨振宁则认为,科学里更多是去发现,而文学里更多是去发明,但两者都需要“妙悟”和“想象力”。
 
  “如果把爱迪生请来,在这个世界生活一个星期,哪一个东西是他最意想不到的?”当91岁的杨振宁问出这个孩子般调皮的问题时,全场爆发出欢笑,很快,莫言接道:“手机,我觉得是手机。”“我也同意是手机,用这个东西,我们就能和远在美国的人通话,多神奇啊。”杨振宁说。
 
  “我有一个问题问莫言。”在一个多小时的对话中,这是杨振宁重复最多的话。他发问之多、之急切,有时甚至越过主持人直接发问,“有些抢了范曾的饭碗”,让听众们看到了这位诺奖得主勤于思考、不断求索的精神。
 
  两位大家的对话及范曾的穿插涉及宗教、科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充满着对人生的思考。“今天的对话不仅有思想,有力量,有温度,更有时间沉淀下来的特别的韵味。”著名主持人撒贝宁这样评价。 
 
  一句话概括自己心中的中国梦
 
    范曾让两位诺奖得主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心中的中国梦。
 
  杨振宁:这不能用一两句话来讲,但我相信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是非常乐观的,我认为中国梦是会实现的。
 
  莫言:我在网上看到有征集去火星的志愿者,中国人报名的很多,这也表达了一种梦想,到天上去。
 
  一句话赠予年轻学子
 
  杨振宁:自强不息     莫言:青春万岁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