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明月/冯瑞祥 |
文学园地 - 原创游记精选 |
作者:冯瑞祥 |
2012-09-12 19:16 |
鼓浪屿和金门、台湾隔海相望,每当明月高照,海峡两岸碧天同辉,银光共享…… 明月邀我游琴岛。说也凑巧,当我们从厦门的“小外滩”中山码头登上渡轮,缓缓驶向鼓浪屿的那天晚上,正好是中秋之夜。一轮明月高悬东天,浮光耀金,一泻千里,从天际弥漫过来,流淌在鼓浪屿弯弯曲曲的小径上,起伏跌宕,轻盈闪亮。鼓浪屿的房屋、街道依山而筑,掩映错落,婉约精致,两旁树木郁郁葱葱,四季常青。屋檐下花影透着银辉,墙头上藤蔓披满月色,到处都有跳跃的波光,到处都有闪光的生命。中秋的明月总是那么光洁照人,风姿迷人。人们一踏上这块土地,就会沉醉在静谧、和谐、思乡、团圆的氛围中。 鼓浪屿素有“音乐之乡”和“钢琴之岛”的美誉,值得我们悠悠而行,细细品尝。据说鼓浪屿的钢琴户均拥有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这里的人们酷爱音乐,往往有“搂月为琴,载云为曲”的天赋,许多闻名中外的音乐家,在这块土地上诞生成长。当我们漫步在皓月园、八卦楼之间,一阵阵优美的琴声牵月萦风悠悠飘来,由近及远,由远及近,溶进茫茫的月色中,滋润着我们的耳膜。近处是一片静静的树林,仿佛被这种美妙的音符所感染,随着微风,也翩翩起舞。琴声柔情似水,月光晶莹如银,抚摸、浸透着鼓浪屿的每一个角落,使“钢琴之岛”的夜色更加绿意盈盈,水气洇洇。 月色中,我们登上鼓浪屿的最高巅——日光岩,这里又被当地人称为龙头山,岩顶天风阵阵,山上怪石嵯峨,亭、台、楼、阁,既各有特色,又浑然一体,给游人留下触景生情的空间。站在高处,双眸远眺,海上景色一览无遗:浩瀚的大海,面迎皓月,波光粼粼,静影沉壁,一缕缕清辉在海面上形成一支支光束,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和含蓄的写意。微风起处,细浪轻卷,一波衔着一波,一浪拥着一浪,有节奏地向岸边拍来,顷刻间跳出一朵朵美丽的浪花,只见海滩上、礁石旁、岩缝间流梳着清秀的波光,分不清究竟是月色还是水色? 迎着一轮满月,我们不知不觉来到日光岩南麓的菽庄花园,这里被称为厦门园林之最,借山藏海,布局精巧,有观钓台、渡月亭、千波亭等,行走其间,步履轻轻,情韵悠悠,倚栏仰望:天上的明月在缓缓地移动,天河也淡淡地抹上一层白色,星星布满了夜空,有密有疏,有浓有淡,点缀着中秋明月,将人们的视觉引向“众星捧月”的意境。月光下,还能隐隐约约地见到大担、二担、圭屿、青屿诸岛,如果在白天,或许还能见到大、小金门,再过去一点,就是宝岛台湾。两岸同胞本来就是同祖、同土、同宗、同根,血脉相连,亲情浓浓。不管你站在哪里,我们头顶的都是同一轮明月,身为炎黄子孙,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每当中秋时节,便会产生一种思念故土和亲人的情怀,那种真诚而深深的眷恋,只有十五的月亮可以见证,可以记载! 有明月的夜空,晴朗、高远、温柔。皎洁的月光显示着优雅的风韵,柔和地洒在鼓浪屿北边的“郑成功纪念馆”屋顶上。这里有一段悲壮的史实,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任凭时光流逝,日月交替,还是那样光彩夺目: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此安营扎寨,操练水兵,日夜苦练,最后横渡海峡,击败荷兰侵略者,收复了祖国宝岛台湾,使骨肉同胞共享团圆的欢乐。人因情而思,月因圆而明,海峡两岸有多少同胞,日日夜夜在思念与亲人团聚,有多少游子在期盼叶落归根,多少美好的憧憬,都寄托在明月中,多少人生的感慨都浓缩在清辉里。 回到宾馆,夜色更浓,我们住的那幢楼,依山傍水,有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味道。此刻,煮一壶清茶解渴,袅袅的热气浮在从窗外融进的月光中,久久不散。欣赏明月后再品尝月饼,有情有趣,两者都是欢度中秋佳节不可缺少的内容,两者都是喜庆团圆的象征。苏轼诗中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广式月饼一般要比苏式、京式、潮式月饼大,外表光亮,馅多皮薄,糖重油轻,从口中透出的香甜,一直弥漫到夜的深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样的明月,总是中秋圆,一样的月色,总是中秋美,记忆中的鼓浪屿,一半是明月,一半是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