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控名校歧视 平权措施损害华裔 |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
作者:世界日报 |
2015-03-08 23:09 |
全美各州大批华裔维权人士,正酝酿向联邦教育部和司法部申诉,要求哈佛大学等多所长春藤名校停止歧视亚裔学生,在入学招生制度上更公平公正。理由是亚裔学生即使学业成绩和课外活动表现比其他族裔更好,却未必能获长春藤名校录取;这起维权行动,再次激起华裔省思平权措施(Affirmative Action)的意义与价值。 面对维权行动,我们应衡量的是:第一,大学要的是学生“多元化”,华人要的是“公平”,两者之间有无交集与平衡点?第二,平权措施到底能保障谁?谁才是真正的少数族裔?第三,族裔平等用配额制,在大学与各专业领域能实现吗? 越来越多华人对平权措施感愤怒,感受可用“不公平”来概括。许多华人家长千方百计移民美国、不辞劳苦为生活打拚,为的是让子女有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搬到好学区,接送孩子上下课、学钢琴、打网球、参加童军、科学奥林匹克比赛、补习SAT;大学学费年年涨,但再贵也咬着牙供子女上大学。 但当他们发现,就算孩子成绩再好、课外活动表现再亮丽,却因身为亚裔,各大学只接受有限比例的亚裔学生名额,自己子弟再优秀,却无法挤进名校;反观非裔各方面条件很差,却能被录取。那种白费心血和不平感,谁都能理解;自由平等的美国,21世纪还有歧视,正是华裔发声的原因。 美国是移民组成的国家,不同族裔激出的火花和创新力,正是强国的要素之一。在高等学府、公私营企业与各专业领域,族裔多元化有其优点,也促进社会和谐。但族裔多元化不能变配额制而造成歧视,公平更是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舍弃公平、一昧迁就多元,将使美国学术、科技各领域竞争力下降,也不利族裔融合,两者之间应可找到平衡点。 以大学入学而言,不同类型大学,可扮不同角色,兼顾公平性与多元化。 “研究型”大学应录取最顶尖学生,让最优秀人才在专精领域发挥所长,似可淡化多元族裔倾向;而“实用型”大学则可朝多元化发展,使不同族裔都有一定比例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其次,多元化不应以族裔与肤色作标准,大学入学如以学生个人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取代族裔分配,更能兼顾社会弱势群体,并促进社会上下阶层流动。 1960年代民权运动,产生了平权措施,原意是保护遭歧视压迫、种族隔离的非裔;后来包括西语裔与亚太裔等少数族裔,都搭上平权措施顺风车。不可否认,早年华人受到平权措施许多照顾,从进入高等学府、就业、取得成就,华裔受益良多。如今华裔已非40年前的吴下阿蒙,无论家庭社经地位、家长职业和收入、孩子学业和课外表现,平均值都领先其他族裔。难道华人开始“忘恩负义”,不懂饮水思源,要推翻平权措施?非也!华人200年前至今,始终是美国的少数族裔,争的只是立足点平等,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公平竞争,并非要求特殊待遇,也不赞同以族裔肤色,作为优胜劣败的标准。 再者,少数族裔的定义已在改变。美国西语裔人口迅速成长,2014年加州西语裔已成第一大族裔,西南各州也有类似趋势。西语裔在加州如宣称需要平权措施保护,藉以增加大学录取西语裔人数,未免有不知今夕何夕之讥。类似的平权配额,如今正反过来,变成对华裔学生的不公正待遇。 尽管法律禁止各机构以族裔配额制作入学、就业标准,但无可否认,族裔配额制仍是某些机构的“潜规则”,隐形“玻璃天花板”限制某些族裔的机会。这也是华人团体对哈佛等学府提讼的长远目的;只有打破无形限制,各族裔才有真正公平的未来。 族裔平等不能以配额制来实现,已有非常多实例。职棒大联盟球员64%是白人、27%西语裔、7%非裔、2%亚裔;但职篮大联盟却有78%球员是非裔、17%白人、4%西语裔、1%亚裔。如果硬按人口比率规定各族裔球员人数,而非以球技论输赢,比赛还有人看吗?以此类比名校招生,正是用“潜规则”刷掉成绩优秀的华裔学生,当然不公平。 平权措施实行50年来,已完成阶段性任务,应是功成身退的时候了。大学不能再以族裔肤色为录取标准,不能死抱“政治正确”,而应参考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情况,帮助弱势群体争取出人头地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