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对抗是危险游戏 |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
作者: 邓聿文 金融时报 |
2013-11-28 12:44 |
中国军方近日公布了东海防空识别区,为潜在的中日冲突又增加了危险性。 最近一段时间来,中日围绕钓鱼岛的较量,有渐激化之势,日本先是声称,对飞临钓鱼岛的中国无人机进行击落,后又强闯中国三大舰队在太平洋的演习区域,日本首相安倍也把抗衡中国作为日本的国家使命。中国公布东海防空识别区,可以看作是对日本发起的这最新一轮挑战的回应。 自去年9月日本国有化钓鱼岛以来,中日双方打破了过去对钓鱼岛的默契状态,出现了攻守易形的变化,这可能是日本政府在作出该决策时没有料到的。就此而言,可算是失策。但是,从目前发展的势态来看,日本的目的可能不在钓鱼岛本身,而是借国有化激起中国的愤怒,从而为日本右翼早已规划好的修宪强军,成为“正常国家”,寻找一个外部敌人。 二战后制定的日本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只能走和平建国之路,不能拥有军队。但对日本右翼来说,这严重限制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和行动能力,使得日本虽是个经济大国,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力有限。对日本和日本国民想成为“正常”国家的愿望,应予以理解,可是,日本选择成为“正常”国家的路径,却不是常人看来的为过去的侵略历史道歉,而是寻求假想敌。
但日本修宪强军还要过硬的理由,这样才好跟国际社会交代。因为日本此举本质上是对战后秩序和制度安排的突破。所以,要想得到国际社会主要是美国的认可(美国需要日本这个理由以免说它偏袒),承认其修宪强军的合法性,日本必须“制造”国家利益受到外部势力侵害的“假相”和形势。环顾东亚,能够被日本用来制造这种局面的国家,只有朝鲜和中国,显然,比起朝鲜,中国更合适“充当”这个角色。中日的历史恩怨和现实的钓鱼岛问题,都可以拿来做“文章”。 但既然做“局”,这个“局”就必须愈“真”愈好,不但让美国,而且让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看到日本确实受中国“欺负”,从而给国际社会传达一个信号:中国正在走传统帝国崛起的国强必霸之路。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本来反对修宪的国内民众和东亚其他国家,也就只好闭嘴。 所以,选择与中国对抗,是日本右翼精心安排的战略,在日本右翼看来,这是日本实现国家正常化的最佳或者唯一途径。如果没有中日之间高强度的对抗,安倍就很难推动修宪强军,国际社会也很难接受日本在不对历史真诚反省的情况下修宪强军的做法。于是,中日军事对峙的过程,实际就变成日本实现修宪强军的过程。中日军事对峙的强度越高,时间越长,日本国民的威胁感就越强,修宪强军的进程就越快。从这一点来看,不排除日本右翼未来会制造中日之间的小规模冲突。 另一方面,中日军事对峙,也为中国提供了极佳的演练对象,以日本为假想敌进行几近于实战的演练,对中国军队而言,是难得的机遇。自上世纪70年代和越南打过一仗外,中国军队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下,部队的战斗力如何,真正有战争时能否拿得出手,想来领导人心里是没底的,有一个假想敌,而且是不弱的假想敌,既可激发军队的斗志,又可围绕着这个假想敌模拟真实战斗情景,从而快速提高军力,何乐而不为? 可以说,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的争端,看似不理性,实际都是精心计算过的布局,从这一角度看,双方在追求一种双赢,没有输家,而且现在来看,都达到了目的,至少是部分达到目的。 但是,双方都忽视了根本的一点,这就是,事物一旦形成,就有自身的演化逻辑。在中日钓鱼岛的冲突中,这个逻辑就是,只有在拉高危险的情形中双方才能实现各自战略目的,这就很容易造成双方管控危机的机制失灵。换言之,中日双方都想实现各自意图,同时避免战争的发生,但由于“游戏”只有在扩大化、剧烈化的对抗中才能达到效果,所以也就避免不了因误判或偶发因素而出现的擦枪走火。现在来看,这样的概率越来越高。考虑到各自国内的民族主义,中日之间的这个对抗游戏只能继续玩下去。
以中日各自的力量,日本遏制不住中国的崛起,而中国也阻挡不了日本修宪强军战略的实施和成为正常国家的要求。解开东亚这两个大国的死结和世仇,就日本来说,必须纠正对中国认识的偏差,正视自身衰落的现实。日本基于近代领先于中国的事实,迟迟不愿承认被中国赶超,这种心理落差造成其对新的身份的不适应,这是日本对中国认知出现严重偏差的根源。钓鱼岛问题,追根溯源,由此引起。就中国而言,既然已经成功崛起,应该拿出强者风范,如《金融时报》的一篇评论所言,给日本一个适当的重要位置。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东亚也不小,可以容纳中日两个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