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中年要移民 找罪找抽啊 |
八方专栏 - 移民经验交流 |
作者:搬运工 来源:51博客 |
2014-01-04 13:00 |
近年来,俺听多了“拿脚投票”的慨叹。俺们某些文艺中年哈,苦恼没有选票,于是移民便成了俺们对国家社会生存环境和政府治理投的不信任票。 俺一好姐妹,获得了出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人在多大待了一年。学年结束,立马打包回国。俺傻,不理解啊:别人都千方百计出国,小留们都在抗议保守党的排华移民政策想方设法地留下来,你们怎么还急着回去? 她的回答充满正义:我是媒体人,中国是全球的新闻爆炸的原创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使命不能忘呀。 其实这姐妹说没把另一个海外媒体新闻人的苦涩说出来。一个只会写字的人,在美国加拿大怎么养家糊口啊?俺们海外的媒体倒是不少,呵呵,那90%是摆地滩的 免费小报纸,非主流的东东。俺们国内真正的大腕媒体人,谁愿意干这啊。再说了,俺们英文也达不到写漂亮独家报道的程度啊。 俺另一个文艺中年同学,移民前抱怨这抱怨那,瞧谁都看不上眼,放着好好儿的艺术创意总监的位置不要,跑到海外做累脖工。干又干不了,别出心才的要去跟风,听说在中西部那买了农场养鸡养羊养牛了。前些日子,冰天雪地的受不了,把农场卖了找了家免费小报给人当小编了。 文艺中年的移民怪圈啊,实在太多。搞文科的,像俺,想要移民是纯粹和自己过不去,找罪受。 转载一篇文章,奉劝文艺帅哥们,文科傻妞们,别再折腾了,好好在国内呆着吧: 这些年,中国新富阶层移民海外已经成为潮流,身边的中产朋友出去的也不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北欧,都形成了不小的中国移民群体。今 年有一份《2013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对70万名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中国“高净值”人群的抽样调查显示,约有60%的高净值人士表示,正在 考虑或已经完成投资移民;在“超高净值”(可投资资产超过1亿元)人士中,这个比例更是高达70%。关于移民的原因,跨境多元化配置、子女教育以及养老规 划等因素被提及较多。 但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人在国外定居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国内,我的朋友圈里,最近就有这么典型的两例。 其中的一例是一对夫妻,丈夫在国内是一所大学的美术史教授,夫人是一家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在国内都事业有成。几年前,丈夫到美国访学,帮当地的华埠组织了 几次画展,很受好评,照片还上了当地报纸。朋友就鼓励他说可以申请移民,夫妻两个一商量,觉得为了孩子有好的教育环境,决心留在美国发展。 然而,中国的成功人士想在异域他乡站稳脚跟并不容易,丈夫找不到研究和讲授美术理论的教职,只能写些稿子发到国内挣点稿费;妻子学的财务跟英国的会计法则 不同,最后几经辗转找到一份实验室的工作养家——她的工作是喂养小白鼠,然后解剖。两年之后,她再也忍受不了这份残忍的工作了。夫妻二人不得不每隔半年轮 流回国,一个回国工作,一个在英陪孩子。好在孩子争气,今年终于如愿考上常青藤,两个人可以全身心回国再创业。终究这个生兹养兹的主场,是更值得留恋的人 生舞台。 这显然不是孤例。朋友们聚在一起谈论是否移民、移往哪国以及何时移民的时候,最重要的考量就是能否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发达国家优良的环境质 量、人文氛围和教育选择,是新移民们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不是已经实现财务自由、准备安享退休的新富阶层,或者拥有某种跨越国籍、语言和文化障碍 的技能,比如计算机编程和理工科技研究,新移民想在国外获得同样优厚的收入和地位几无可能——尤其对社科人文类从业者来说更是如此,除非他有幸先上学,能 够在国外拿到博士学位,但这种留学路径显然不属于我等中年男女可以考虑的移民范畴。 另外的一例,则说明新移民归国不仅局限于“文科中年”。我过去的一个同事,10年前赴美攻读新闻学硕士,之后又拿到经济学硕士,学成后留在华尔街某基金打 拼。他数学甚好,几年下来对股票的分析和操作能力已经在华尔街小有名气,在纽约市郊买下了十几亩的大宅子,也结了婚。但是让我们这些前同事们诧异的是,今 年他举家回到北京。 问其原因,除了他国终究不是故土,另一大原因即是中国近几年的发展日新月异,他在华尔街固然发展不错,却愈发觉得中国机会更多更大,没 能亲身参与这场弄潮,实觉浪费了从发达资本市场学得的一身好武艺。我们都开玩笑说,中国还不是成熟市场,你从华尔街学的价值投资会在中国碰得头破血流。他 则自信无比:半市场经济的价值发现和价格函数也有其规律性,如果自己不能勘破其中奥秘,那只证明自己非屠龙之辈,学业不精,越发应该摸爬滚打一番,岂可窝 在华尔街“捡烟蒂”? 人生路千条,各有自在。英美也好,澳洲也罢,奈何格局已成,对人生事业已有所成的中年人来讲,移民并非佳选,机会成本高昂不说,更难进入他者社会的主流文化。所谓在一个陌生之国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天空,是少年时应有的美国梦、英国梦,却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中年人的脑海里。 故土难离,更何况还是日新月异、被全球都引为奇迹和机遇的故土。然而,近年屡能听到“拿脚投票”的慨叹,没有了选票,移民便成了另一种对国家社会生存环境 和政府治理的评价。且不说柏林墙前的悲喜剧,几十年前,曾发生过内地人“大逃港”,邓小平说的明白,这是“我们的政策出了问题”。现在移民通道要比以往任 何时候都通畅,但是对政府治理水平的倒逼或许更大。如果在生存质量、营商环境、教育和养老保障、法治环境安全感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下,资金、人才还是不得 不“拿脚投票”流出中国,则举家移民海外,仍然会是“中国梦”一个令当局尴尬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