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登月成功 外媒送酸葡萄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作者:世界新闻网   
2013-12-17 19:00

中国“嫦娥三号”登陆月球,成功送“玉兔号”探测车在月球表面软着陆。中国继美、苏登月后,成为第三个让设备在月球成功软着陆国家,是否像苏联当年“史泼尼克1号”人造卫星进入轨道,引发美国“史泼尼克震撼”一样,也让美国恐慌,进而冲刺开启新一轮国际太空竞赛,仍待嫦娥计画告一段落,美国国防科技界观察分析后,才能见真章。中国这次登月,国内民众并非一面倒喝采叫好,传出不少质疑目标何在的声音;外国媒体也发出类似“登月付出的代价值得吗?”的质疑。

从中国或中国人角度看,例如华尔街日报的评论,未免带几分“酸葡萄”味道。该报文章说,“中国在人类首次登月完成大约60年后,继续重覆这一任务,只能说明想像力贫乏而不是丰富,这将是中国人‘追赶’西方的长期努力之一,……仅是试图重复美国成功的载人登月,计画的辉煌其实是一种倒退。”文章还说,美国“阿波罗计画”就是因缺乏明确目标和成本问题而提前结束;中国该为自己设定好不同于美国前总统甘乃迪登月计画的新奇技术目标,能受到全世界赞美,并被视为人类福祉,才是更好的选择。文末还建议中国用登月的努力,治理空气污染,发展太阳能,让大众负担得起,让全球通往无污染道路,才能让世人目眩。

这些论点显出中美不同的客观事实,虽逆耳却也不无启发:一,财政负担是“酸葡萄”的主因:美国财政捉襟见肘,借债度日,无法再为太空探索拨更多经费。当年阿波罗11号登月,花费约250亿元,如今花不起更多经费,改用无人设备探索太空,目标指向火星,但美国计画2030年再次探月,恰好说明中国探月不是“倒退”,而具有“补课”、迎头赶上等待未来,和美俄等并驾齐驱,甚至超前的战略发展远见。由于中国成本较美国低廉,展现“后发”和财力优势,估计整个探月计画耗资人民币100亿元,相当于每年仅用GDP的4万分之一经费,却能达多重目标,一举多得。

二、财力既占上风,落后者“追赶”又何妨?中国自承探月科技还是“第二方阵”,虽落后美俄几达半世纪。而本世纪前50年,中国各方面可能都处于“追赶”阶段,举凡航天、飞机、汽车和各种尖端科技都如此。这次探月,80%科技属中国自制或更新设计,而非“山寨”,譬如设备能探测月球地表下300呎结构、许多更新科技的成就和成本效率,都让外国科学家钦羡。

三、这是最大政策和面子工程?软着陆成功,确实提升了中国国际形象,使中国跻身科技大国之林,加入“太空俱乐部”。但嫦娥计画的长远目标如只是科学探索,未免较乏说服力,长远目标说不清就难摆脱浓厚“面子工程”意味,它对提振国民光荣感、增强民族信心、强化中共政绩和执政正当性和合法性都是加分,但不宜忽视周边多重实质效益。

四、最重要的军事和民用效益:嫦娥计画建月球基地、发现和开发月球矿藏,目前都言之过早。但从美国阿波罗计画借镜,它产生约3000种应用技术专利,广泛运用到民众生活,带动电脑、遥感技术、数据传输、激光(雷射)技术、新材料科技、生物工程、医学等各方面发展;运用在军事上,譬如飞弹制导、定位、太空侦察和激光武器研发等,是“嫦娥震撼”最让外国关切的发展,也是不可言传的核心目标。中国除军事用途目的外,将来是否愿公开探月的一般科研成果,分享全世界,将是争取国际认同和跻身太空大国的关键。

这次嫦娥探月,人民日报罕见专文解释“探月计画有甚么用”,质疑的民众不少,网路上不想加入“万民同乐”的网民更多,质疑登月是面子工程,不如先解决百姓吃饭、孩子有健康奶粉、治理空气污染等更重要,甚至指登月是个“花架子”。能容许纳税人和公众质疑,透明化讨论,让民众有参与感,总比压制不满声音理性而实际,这和探月一样,都是“软实力”的表现。习近平主席说,探月梦又一次点亮中国梦。话语背后的“嫦娥震撼”也会刺激美国,另一波太空和军备竞赛,待美国财政转好时将更趋激烈已可预期。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