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死吃河豚及其他(随笔)/任展宏 |
文学园地 - 散文随笔精选 |
作者:任展宏 |
2018-07-30 09:54 |
年少时,常喜欢在河浜边钓鱼。有鲫鱼、鳊鱼、黑鱼等,有时也会钓到河豚鱼(学名:河鲀)。那河豚鱼也真好玩,一碰它,马上会鼓起大大的圆圆的肚皮,眼睛会朝你眨眨地闪亮,煞是好玩。 带回家后,杀了河豚鱼要我亲娘(常州方言祖母)放在饭锅内清炖了吃。 亲娘说:“这鱼有毒,吃不得。” 我说:“河里的鱼哪里来毒呢?” 她说:“待蒸熟了,你就知道。” 直到大铁锅饭香,在蒸架上取出用大海碗炖的河豚鱼,她拔下头上的白银发簪,拨弄熟了的河豚鱼,说:“你看,银簪发黑了,有毒。连猫也不能吃的……" 五十年后,有一次回乡。家乡的一个堂兄弟约我到常州的江阴(现称张家港)去游玩吃饭。他点了一个江阴名菜"红烧河豚",把我吓了一跳。 我说:“河豚鱼有毒,怎么吃?” 他看到我非常惊讶的样子,笑着说:“家乡不是有句老话吗?叫做‘拼死吃河豚’!” 他接着说:“既然拼死地吃,说明河豚鱼鲜美无比,它有巨大的吸引力。” 他又说:“你还是停留在五十年前的认知上。你是当教师的,教过沈括的说明文《采草药》吧!文中说‘天时有愆伏……物性之不同……人力之不同……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是啊,今天不同了,因为只要掌握了它的性状就能吃,还是一餐美味呢! 这时,大厨亲自上菜,揣上一盆“红烧河豚”,在大众面前笑着说:“今天我拼死吃河豚,因为它太美了!味道真好。” 他首先品尝,证明无毒。大厨说:“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物性,小心剔除它有毒部位,吃是安全的。” 接着,他特别强调:“只有我们江阴的部分大厨才会做呵!” “拼死吃河豚”说明了一点,科学在发展之中,人类只要掌握了物性,便能为人类服务。认知,不是一成不变的。 天翻地复红薯叶 一次在多伦多的“大统华”华人超市里,我惊讶地发现,一扎一磅重的红薯叶,标价4点9加元!(相当人民币25元呢)真使我大吃一惊。这红薯叶,不是我少年在家乡种的山芋藤吗?那时我家种的是当作猪饲料用的,怎么今天身价倍增呢?那时我种的目的是为了红薯块根,为了集中块根肥大而多,肥料营养不使它化在疯长的叶子上,往往需要隔三、四天把红薯藤叶翻展一次。因为红薯藤的节节上会长出许多根须,分散了主根块根红薯的成长,所以割下疯长的红薯叶,拿回当作饲料。 往日里喂猪的红薯叶,今天怎么变成了餐桌上的上品,成了“蔬菜皇后”呢?我随即在网上翻阅红薯叶的有关资料,惊奇地发现:红薯叶蛋白质含量为2.2%左右,还有矿物质、钾、铁、磷等。在100克红薯叶中的胡萝卜素含量高达6.42毫克,而胡萝卜本身才含4.1毫克左右。 因为营养丰富且优质,难怪很多国家把它捧上了“蔬菜皇后”了呀! 科学的发展,想想古今对物性认识不断提高,物尽其用是当今时代的主流。过去喂猪的红薯叶,今天推举为蔬菜皇后,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由此再想到,过去农家用来喂猪的麦麸粗糠,如今国外崇尚主食吃全麦面包,而取代金白精细粉面包,颠覆了精细粮是"最好"和"唯一"的认识。 “变”与“不变” 总之,由对河豚、麦麸、红薯叶的不断认识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科学知识的不断发现和认识,人们已由研究从可见物质的分子、原子、质子等,到今天研究到不可见的微粒子、夸克和“超弦”等物质,这是时代的进步。 事物的“事”与“物”,物要知其物性,就可扬长避短;事也该知其性状,避其产生反面,不能一直摸着石头过河,该有新的认识吧。 作者简介:任展宏,加拿大中国笔会会员。笔名红柳,现年80岁,上海人,高级讲师,中国优秀教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办评为“上海市侨界优秀知识分子”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