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国宣布划分东海防空识别区不久后,两架美军轰炸机飞越中国防空识别区。许多人都认为欺负到“家门口”了,怎么不还以颜色?难道防空识别区没什么用?
美军此举当然不“单纯”
时间刚刚巧,机型、路线、战斗力看起来也是精心设计的
尽管美方称,两架来自关岛基地的轰炸机属于一次计划已久的演练,不过显然美军的动机并不单纯。从时间点上来说,刚好在中国宣布成立东海防空识别区之后。从机型上来看,这两架B-52轰炸机被称为“爷爷级”战机,此机型已经正式服役有52年之久,尽管经历过几次更新升级,不过巡航速度一般,行踪也并不隐匿。从路线来看,它沿东海防空识别区东部边缘南北方向往返飞行,位钓鱼岛以东约200公里活动。再从“战斗力”来看,两架轰炸机都没有携带武器。
精心安排背后,有“示强”,也有“示弱”,并不是单纯的“挑衅示威”
从安排就可以看到,一方面“示强”,确实是有意试探东海防空识别区,另一方面“示弱”,没武器没护航,意味着战斗力几乎为零,且在识别区边缘飞行,并不威胁中国领空,不想擦枪走火。 于是,专家们从美国的举动中猜测出诸多的原因,包括测试中国反应能力、显示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地位、向同盟表示“保护关照”等等。 面对这样不“单纯”举动,并不能简单地采取击落等措施还以颜色
并没有关于防空识别区的国际公约,如何划分、如何规定完全一国自由确定
关于防空识别区,其实是没有国际公约的。而在关于防空识别区的概念解释中,一般都会提到“单方面”这个词语,也就是划分不划分,怎么划分由一国自由裁量,当然,不可和国际公法相违背,也不能侵犯到他国的领空。 既然是自由决定,那么各国的规定也不同。打个比方,有的飞机尽管会经过一国的防空识别区,但目的地并非该国,那么需不需要向该国提供识别信息呢?这点就连一起建立了“北美防空识别区”的美国和加拿大也有区别,前者不管路过但并不进入领空的民航机,后者则要管。当然,在需要提供哪些识别信息、如何提供、什么时候以哪种方式取得联系等等问题上各国又存在不少的差异。 但再自由确定也不能忽略大前提——防空识别区和领空截然不同,不可阻正常自由飞越
既然自由确定识别的规则,那么是不是对于那些不服从识别的飞机,就可以采取措施,将其击落呢?不是这样的。 防空识别区的“识别”二字可丢不得,因为它代表着这一区域主要是用来干什么的。“识别”当然就是指识别空中飞机的身份、判断其有无敌意等措施。为什么要“识别”?就是怕这飞机不安好心,威胁到领土的安全。因为现代飞机速度越来越快,性能也越来越精良,等到靠近领空再采取措施,往往猝不及防。基于一种自保的预警机制,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2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建立了“防空识别区”。所以说,“防空识别区”和领空是两码事,一般都是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上空。 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任何国家都享有在公海和专属经济区航行和飞越的自由。如《解放军报》解释的那样,“防空识别区不是领空范围的扩大,也不是领空主权的任意延伸,一国在防空识别区享有的权利与领空主权有着本质区别。在防空识别区内,一般只要求航空器通报其国籍、方位、飞行计划等信息,不影响航空器依照国际法所享有的飞越自由。” 就算他国飞机不主动配合识别,也不能在领空外将其迫降、击落,多是追踪、伴飞
冷战时期围绕防空识别区的试探与反击都是陈年往事了,暂且不表。来说说比较近的例子。2006年9月,2架俄罗斯的图-95一度进入距美国领空20公里的防空识别区内,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紧急派遣了6架战斗机实施拦截。据报道,美军战机发现图-95后,立即采取近距离跟踪伴飞,最近时只有几米远,但双方并未进行无线电联络。伴飞一段时间后,图-95调头飞离,整个过程中并未实际进入美国或加拿大领空。 其实,近年来中国军机和日本自卫队的过招也是如此。日本早有“防空识别圈”,且划分得非常大,把钓鱼岛空域也包括在内。在我国的军机进入其“防空识别圈”之后,经常会被近距离地跟踪、拍摄。当然,我国是不承认日本这个“防空识别圈”的,自然也不会给它提供任何识别信息。俄罗斯也是如此。日本防务省10月9日发布的消息显示,2013上半年度(4~9月),日本航空自卫队战机紧急升空次数为308次,在有可比数据的2001年度以后,创下同期最高记录,其中应对中国飞机149次,俄罗斯飞机136次。 既然军机如此,民航机就更不能被强硬对待了。实际上,国际民航组织为了航管、救援的需要,也有自己的一套识别、航管系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责任区,这个区域不仅包括领空也包括临近的公海。因此,每个国家的民航空管部门是早有飞经自己管理的民航飞行情报区域的民航机飞行情报的。像日本的规定就是,民航机必要的、与防空有关的位置等信息由管制机关向防空管制中心送达。而北美则是军方和民航部门共同组成防空识别区的管理部门,军方来统一协调。所以,日本几大航空公司在政府的压力下决定不递交飞行计划书,原则上常态化的航班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如果有临时航班等非正常情况,又没事前通报,就可能会被识别、监视,采取措施了,至于采取何种程度的措施,就取决于这架飞机的回应和行动。 不能简单利落地还击,那设立防空识别区到底有什么用呢?
防空识别区当然不是“纸老虎”,在防御和国际博弈中有大用处
经过上一段的分析之后,似乎“防空识别区”是个乏善可陈的东西,一个国家不可能强制别的国家和地区通报在该国领空外的航空器的信息。能采取一些类似于伴飞、追踪等变相的强制措施,也不够强硬。不过,防空识别区并非无用。 它首先是一个常态化、体系化的防卫预警机制,当然就不是被动地接受通报信息,而是主动地去识别。打个比方,恐怖分子不可能向你通报它要开飞机来袭,但是有了一个很好的防空预警机制也就有助于主动防患于未然。而防空识别区帮助理顺、确立了一个良好的机制,正如汉和防务评论杂志所说的,有力地明确了中国大陆解放军沿海沿岸的空军海军的职责。 其次,它也是一个遏制的机制。牵制在中国东海频繁侦查的外国军机。
最后,也是一种主动争取话语权的方式。像是日本,对于每一架的进入其所谓“防空识别圈”的外国军机会进行跟踪、拍照。而这个信息很快就会被发布在日本防卫省的官网上,图文并茂。这是一种宣告自己“有效控制”的手段。再比如,美军这次的轰炸机飞行,就显然透着几十年的防空区经验,安排得既不踩红线,又通过舆论大肆地强调和渲染,难怪有媒体评价说,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而中国全程监控的应对并无任何不妥。不过也有评论认为,如果中国早一步公布详细的监控信息,而不是从外媒报道转“内销”,显然从舆论上就取得了优势,表明了自己对该区域的“掌控”。其实说白了,这样的话语权攻防战从冷战时期就在国际社会上玩了很多年了。而中国要学习更好地运用这种博弈,争取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动。当然,也要避免如很多评论所担心的那样擦枪走火,毕竟防空识别区的建立,意味着中国和日本等国飞机摩擦的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