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著文两相和
文学园地 - 散文随笔精选
作者:赵庆庆 来源:世界日报   
2015-04-29 16:15

27

赵庆庆和华裔英语作家林浩聪。

初遇文森特·林(Vincent Lam)医生的小说,是在2009年。当时,我在加拿大访学。偶有空暇,便去书店淘宝。在多伦多的一家书店,林医生的《放血和奇疗》,忽地从一本本按作家姓氏排列的小说书中,跳入眼帘,不禁大喜。

此前,我已知道,林医生是从越南移民到加拿大的华人后代,中文名叫林浩聪。他毕业于著名的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是急诊医生,还是加拿大空中医疗队的成员。《放血和奇疗》是其首部小说,讲述了扣人心弦的医院情事,2006年获得加拿大文学大奖——吉勒奖。林医生也因此成为首位摘取此项殊荣的华人作家。

可是,他到底怎样夫子自道?他的书,和我以前读过的医生之文学作品,有何异同?为什么会赢得英语读者的喜爱和尊敬?难抑的好奇心,促使我立刻把这本书从书架上请下来,收入囊中。

世界上,医生和作家,恒河沙数。然而,医生兼作家,用一则英语习语来说,就是“难得在蓝月亮上见一次”(once in a blue moon)。像契诃夫和鲁迅,都是先选择医科,然后弃医从文,才领骚文坛。当代医生在繁忙高压的行医之余,尝试创作,即便怀有文才,时间和精力上恐怕也不允许。是故,出自医生笔下的美文佳作,数量极其有限,尤值阅读而惜之。

美国路易斯·汤玛斯医生的随笔集《水母和蜗牛》和《一个细胞生命的礼赞》,展现了无比瑰丽的生命世界。哪怕是极小的微生物世界,也写得意趣盎然,充满了造物的神奇和大美。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捐躯中国抗日战场,深受国人敬仰。岂知他善画、工诗、喜文?其艺术风格质朴凝重,偶有幽默,画作《一个肺结核患者的历程》、诗歌《红月亮》、随笔《创伤》、小说《哑弹》和《肥沃地里的野草》等都是坚强的心灵之作。

当代俄罗斯心脏病专家马克奥西波夫,今年49岁,颇多以医生为主角的小说和剧本,揭示当下俄罗斯人的精神危机和民族矛盾,被誉为“给当代社会的诊断书”。

因对医生的文字(病历除外)素有期待,且家人有从医者,对于林医生的小说,自然是尚未开卷,就先存了几分亲切感。待我忙完加拿大的访学回国后,便迫不及待地捧起了这本小说。

赭红的封面上,印着人类心脏的精确图影。书中包括《急救计时》、《云丝顿“中毒”》、《分娩之潮》、《夜航出诊》等12个短篇小说。大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四位医生菲茨杰拉德、斯里、明(女)和陈备考医学院、实习、恋爱和行医的故事。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林医生并没有把医生描写成圣洁的白衣天使,或者刻意营造英雄横空出世、力挽狂澜的气氛。他老老实实、平平静静、稳稳当当地讲述,却自有一种简淡、朴素之美,一种在病魔、死神和上帝关照下,众生显示出的绝对平等和真实。医生,和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有万千烦恼。菲茨杰拉德是位白人医生,恋爱受挫后,就沉溺杯中物,甚至带着小酒瓶执行飞行救护任务。斯里是印度裔医生,优柔寡断,在解剖时不敢划开尸体身上的十字架。陈和明是一对华裔夫妇:陈备受失眠之苦,急诊前无法休息,乃至想到改变职业;明在中学时被医学院的表哥诱骗,长期挣扎在自责的阴影里。况且,医生何尝免于病?何尝多寿福?他们随时会加入弱势、寡助的病患群体。小说中,斯里医生英年患胰腺癌去世。菲茨杰拉德医生和陈医生在肆虐全球的“非典”中,也遭传染,入住隔离区,而他们的主治医生已染“非典”殉职。护士抽签到“非典”隔离区上班,随时会被感染倒下。

可以说,小说中的医生都非完人、超人,更非圣人,他们的白大褂下不是没有鲁迅先生所说的“小”或私念。但是,他们真实,敬业,力守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比如,陈医生一到夜班急诊室,就立刻进入井然、热情和智慧的工作状态,迅速接治各类急诊,从容应对同行的质疑。等到天亮驾车回家,他困得在车上打自己耳光保持清醒,然后就在自家车库外呼呼睡着了。菲茨杰拉德医生被怀疑患上“非典”,病情恶化时,他为防止护士感染,放弃接受插管治疗,把生的希望留给同行。斯里医生生前最有人情味。他会给解剖课上的无名尸体起名字。他会去臆想症病人的家中,进行探望。他甚至给病人“开小灶”:住院老人欧拉夫无亲无友,一直牢遵医嘱,以单调的低盐低脂肪类为食。可是,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他渴望吃班尼迪克蛋(一种带柠檬汁的荷包蛋),医院餐厅不提供,斯里医生就自己做好,送给他吃。此时,小说写道:“我们查房时,欧拉夫先生正在埋头享用一大盘班尼迪克蛋、咸肉和炸薯片,好像提前逛上了天堂。我们查房的整段时间,他都对斯里微笑点头,咧嘴笑得痴痴的。”看到这儿,连我的嘴边都泛起了笑容。可惜,斯里医生患癌早逝,老人不久也离世了。

这些瑕瑜互见、呼之欲出的人物,串起了各种诊治过程,尤其是紧急救护的场景:分娩时脐带脱垂、心肺复苏压断肋骨,犯人头破血流、臆想症病人行为狂躁,等等。但林医生写得不蔓不枝,疏密有度,夹有医疗术语的叙述,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读得清清楚楚,恍临其境。我感觉,作为作家的林医生,是将病历和医检报告不知不觉地艺术化了,于是,医院清一色的白大褂有了斑驳的色彩,有了人间烟火的气息,有了可以平视的灵魂。

林医生的《放血和奇疗》是一部富有魅力的医生文学作品。我在主持中国教育部“加拿大华人文学史论:多元和整合”这个项目过程中,有幸学习了加拿大华人的不少创作,以专职医生身份讲故事如此之引人和感人的,林医生当属翘楚。国内的华人文学学者对林书也已有佳评。一位从中国移民加拿大的医生,他亲历过在加国取得行医资格的艰难,建议想读医学院的同学不妨先读读《放血和奇疗》,再做选择。他说,书中“很确切地讲到一名华裔女大学生为了完成父母的意愿读医学院,逼迫自己在大学本科期间不谈恋爱,最后考进了离家较远的医大又要坚决放弃大学的爱人。这本书把医学生的爱情生活描写得十分生动,加上题材与作者皆是华裔,读之觉得分外贴切。”

说来也巧,在我有意将这部小说译成中文时,林医生恰好来华参加2010年度的上海国际文学节,我有幸出席了他的讲座并做了点评。林医生一袭栗色休闲装,戴黑边眼镜,儒雅,谦逊,讲话慢声细气,仿佛和急诊医生的雷厉风行一点不沾边。他让我想起了一则古老的英国谚语,“医生必须有一颗狮子的心和一双女士的手”。他爽快地答应了我的翻译愿望,解答了我对某些字句的疑问,还为中译本欣然作了序。

我愿读到林医生的更多作品,也愿更多的医务人员写下他们的故事——肯定出手不凡。

(赵庆庆,南京大学副教授,加拿大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理事。曾获南京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出版《枫语心香:加拿大华裔作家访谈录》、《讲台上的星空》、《霍桑传》等。)

 

weibo365     weixin365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