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菲律宾 美中救灾政治 |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
作者:世界新闻网 |
2013-11-16 13:14 |
菲律宾遭“海燕”台风侵袭,近2500人死亡、1100万人受灾,全球22国纷纷伸援手。美国“乔治‧华盛顿号”航母14日抵灾区救援,中国政府最初向菲国提供10万美元现金人道援助,三天后再追加1000万人民币救灾物资。相对于中国的财政实力和地缘关系,对菲国救灾是否刻意“克制”节约,北京环球时报社评质疑,外媒更议论纷纷;人道救援重要,或对“敌意的”菲律宾不必慷慨,成了争论焦点。
“纽约时报”说,南海持续紧张、中菲对若干岛屿主权争议下,中国对菲律宾援助较过去灾难援助少很多。去年风暴袭菲,中国提供100万美元援助,今年中国援菲仅和越南金额一样。而美国提供2000万美元、英国提供960万美元物资、澳洲承诺捐938万美元。华尔街日报说,中国政府想在大国责任与国内反对援菲,以及同样受灾的南方省份之间寻求平衡。BBC直言,中国“错失展示宽宏大量的机会”。网路杂志《突破防卫》更挑明,中国军队未出动救灾,实际上也没这个能力,至少不具备美国的救灾速度和规模,美国拥有的海空实力更是中国所无,中国想帮忙,菲律宾可能也不愿接受。
这些叙述、挑拨或讥评各有立场,美中对菲救灾无形中也在彰显两国不同的地缘战略考量,进而影响自身形象地位;从国家实力看,也是军方动员能量、海空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竞比。
菲律宾曾是美国托管地,如今是美国抗衡中国的坚强盟邦。美国重返亚洲或再平衡亚洲战略下,即使本身财政困难,借债度日,都不能不出动军队援菲。这也是美国二战后扮演“世界警察”的传统,譬如海地2010年大地震,美国也出动航母和医疗船驰援。美军既把西太平洋视为地盘,积极发展与东协国家关系,大力援济菲国理所当然。
相对美国驰援的规模和速度,北京的应对确有故意“冷遇”菲律宾意味。中菲60多年来的岛屿主权争执、去年4月黄岩岛军舰对峙、菲国甘作美国马前卒等,都影响北京援助意愿和力度。加上近期菲律宾总统艾奎诺三世凭借美国撑腰,领土争议上态度桀骜不驯,对香港人质事件拒不道歉,迄今未赔偿处理;今年5月菲国公务船又用机枪扫射台湾渔船“广大兴号”等,都使北京无法摆脱民族主义立场看问题。
正如亲北京学者所言,中国对菲援助无需与其他国家攀比,只要掌握好分寸即可,何况菲国可能不买帐,或重演日本福岛核电厂事故,中国捐赠物资却遭日本阻挠,甚至要检查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让北京出手格外谨慎。这次“小气”应对,也赢得大陆民众一面倒的赞许。实则,就中国落实成为亚洲国家领袖、成就大国地位或尽大国国际义务,北京却在冒“赢得面子、输了里子”的风险。
人道救济本应超越政治,生命至上、维护人类生存尊严,国家互助,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等,都是普世价值。中国身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自期为亚洲首强,全球更有所谓美中G2的期许,中美两个最具影响力国家便应协力救难,扶持小国。“大国责任”既是荣耀也是义务,尤其对亚洲国家,中国如何争取邻近国家尊敬而非畏惧,正是和平崛起精义所在。救灾如被过多政治因素左右,反易被国际社会非议,可能得不偿失。
或许国际外交和救灾也讲究对等原则,量力而为。汶川大地震菲律宾只派医疗队救援,未有实质捐款;美国也仅捐50万美元,台湾政府和民间却合捐6500万美元,大小不对称的结果,印证美国当时也刻意“克制”。理由为何,不难想像。
但救灾成为国家总体战略考量一环绝非常态,自然灾害各国难免遇上,如今地球暖化,灾害频仍,人类已成“地球村”,遇灾时中美如能联手,超越国界、种族,捐弃政治壁垒和成见,如同“广大兴”受难渔民家属说的,要把救人民和政府态度分开考量,这种大爱和无私,才是世界文明的提升。“今天我帮人,明天人帮我”,道理很浅显。美国藉救灾凸显其战略优势和正义形象,中国如过度迁就国内民意甚或民粹思潮,反将失去扭转劣势的良机,也失去自身的地缘优势和展现大国气度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