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园地 -
原创游记精选
|
作者:刘克定
|
2012-10-08 22:04 |
秋天薄暮,斜日寒林,流泉淙淙。我踏上麓山的游程。 “麓”是指脚,意为南岳山脉的脚部。南岳绵亘千里,像一尊卧佛,头在南,脚朝北,在衡山和长沙之间睡卧。 麓山有儒(岳麓书院)、释(古麓山寺)、道(云麓宫)三个道场,香火鼎盛。山中茂林修竹,大树参天,梵音飘渺。 听说唐朝的宰相李泌年轻时在南岳山中读书,每到夜幕降临,就有美妙、悠扬的梵曲飘然入耳。李泌觉得好奇,便顺着歌声去寻找。他进到寺里,还没开口说话,便遭到脏兮兮的唱曲的和尚一顿唾骂:“你有书不读,来找我游戏,快滚!快滚!……”边骂还边朝李泌吐口水。李泌不改其诚,站在原地不动,也不离去。和尚闭着眼继续唱他的梵曲,唱饿了,就咬一口烤芋头。忽然,他半睁双眼,看见李泌还没走,便将咬过的芋头分一半给李泌吃。李泌也饿了,接过来就吃。 “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 和尚说罢,便和衣而睡。数年之后,李泌果然拜相。这和尚名“懒馋”,专爱吃人家的残汤剩饭,所以得名,其法本相则无人知晓。 到麓山不能不找到蟒蛇洞,不知在何处,向野叟打听,曰“在半山中,已无迹可求”。但神奇的传说却历久不磨。很久以前,长沙过湘江没有桥,靠船摆渡,忽然不知哪位“神仙”给造了一座桥,而这“飞来桥”只在晚上才出现。那时候,很多人为了省几个过河钱,纷纷上“桥”往河西走。可是刚走到“桥”中间,“桥”倏忽往西边一收,千百人就一下子不知所终。天长日久,这“桥”时隐时现,自然总是有人从“桥”上走向西天。 这天,长沙城里来了一位稀客,箭法极好,百发百中。傍晚,他挎着弓箭,在江边散步,正好“桥”出现在他的面前。他提起脚,在桥上踩了踩,桥是软绵绵的。他立刻明白“死亡之桥”的秘密:原来是蟒蛇的舌头,从河西伸到河东,使不少人上当,成了蛇的晚餐。 他退下“桥”来,挽起铁弓,瞄准河西那一对桥头灯,飕地一箭,左边一盏立刻熄灭,他再举弓准备射右灯时,忽然一阵风起,只见“桥”一下子消失了,右边那盏灯也“熄灭”了。 一切归于平静,那“桥”再也没有出现。 几天后,人们在岳麓山发现一条大蟒蛇因左眼溃烂死在山洞里,洞里还有许多遇难者的尸骨。而射手据说是南岳山一高僧。 俯瞰山下,碧树掩映之中,可见红墙黄瓦,书舍幢幢,那就是我心仪已久的岳麓书院。这是南宋朱子讲学的地方,程朱理学,道法中庸,名播遐迩。藏书楼“游人免进”,许多珍本、孤本、善本,只能隔“山”眺望,权作凭吊。 书院里藏有许多古代石碑,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有一块石碑,是颜真卿的手书:“马伏波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闻而口不可道也。”碑宽约三尺许,高约二尺,镶嵌于壁。笔迹遒婉刚正,挥洒自如。 这句话是从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家书中摘来的。马援在交趾打仗,打得正激烈,忽然听说老兄的两个儿子严、敦表现不好,喜欢叽叽喳喳,议人长短是非,于是写了这封信给这两个侄儿。 人难免有过错,“过而能改,颜子有焉”,孔子称赞“贤哉回也”,就肯定颜回的“不贰过”。马援认为,对人家的过失和缺点,不要去指指点点,说长道短,听到人家议论,也不要附和,就像你父母姓名,人家直呼,而你却不能直呼一样。 颜真卿此字写于大历三年四月,也就是他五十八岁时。当时国事蜩螗,民心沸羹,官场明争暗斗,内耗严重,颜鲁公的官也不好当。是不是有感而发,书以自勉,抑或感叹世风日下?驻足抚碑,浮想联翩。 日落了,忽然下起雨来,山中气象真是变化万千。树叶上滴落着水珠,路边的池塘的水面上,出现许多密集的细小的圆点。放眼望去,湘江江面上舟楫点点。我迎风独立,心灵顿感充盈。麓山寺的钟磬声传来,我合十默祷,背着行囊,挥一挥手,作别麓山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