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为中日缓和带来新契机 |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
作者:王冲 |
2012-12-25 18:31 |
12月16日,日本众议院选举那天晚上,自民党得票遥遥领先,我顺手发了条微博:安倍晋三即将上台,中日关系即将迎来一个小阳春。对此,怀疑者有,反对者亦有,当然,也有少许支持者。 怀疑者认为,当前中日钓鱼岛之争,中日双方谁都不愿意让步,陷入一个死结,无解;而反对者的理由,更是明确:对“小日本”一定要强硬,决不能让步。 安倍上台后的言论,似乎也说明中日关系前景不妙。比如,他说刚刚获得选举胜利的安倍晋三就发表声明说,“钓鱼岛是日本的”、“在这个问题上绝不退让”。安倍的这一姿态似乎表明,他在上台之后将会按照竞选中所承诺的那样,让日本在邻国面前变得更加强硬。 其实,未必。 不要相信政客们选举时的言行,为了选票,他必须说出一些出格的话,在外交方面更是不能示弱。如果他能做到80%,那么他一定会说到120%的程度。 从这么多年的经验看,很少有政客能完全兑现自己选举时的诺言,当然,希特勒除外,好在像希特勒这样的狂人为数不多。 也不要因为他的外祖父、曾担任过日本首相的岸信介是战犯而彻底否定安倍晋三。此一时彼一时,新一代不同于老一代,20世纪中期的中日实力对比,不同于当下的中日实力对比。更别忘了,2006年初步当选日本首相半个月后,安倍晋三就选择了访问中国。 那次被称为“破冰之旅”的访问,笔者全程跟踪报道,并和安倍有过面对面的接触。他说话语速不快,面对太多的中日记者,并不像小泉纯一郎那样自信满满,甚至还略有点羞涩。 6年后,安倍再度掌舵日本,而中国也迎来新一届领导人,恰是翻开历史新的一页的契机。中日合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点中日高层都能看得到,也看得清清楚楚。 斗,起因于钓鱼岛。而钓鱼岛问题,又是石原慎太郎挑起,野田内阁因经验不足、处理不当而导致。这和当年小泉纯一郎执拗地参拜靖国神社让中日陷入“政冷经热”一样,并非不可控。两者的区别在于,靖国神社属于历史因素,钓鱼岛问题属于现实因素。 当年没有人提钓鱼岛,而现在却没有人提靖国神社。这说明,即便矛盾不能解决,也完全可以暂时冷处理,而让中日关系的整体进入健康的轨道。 之所以笔者对此抱有乐观态度,因为中国共产党和自民党这么多年,在不同层面之间均有着密切的交往,即便在政治表面上最冷的时期,也保持的接触和交流。此番日本政坛换帅,正是一个改善关系的契机。 这个契机,需要双方都做出让步。从新华社的评论看,中方释放的信号相当明确:改善中日关系日本需有诚意和行动。 日本方面,民主党政权时而单凭理念行动,以致于在中日、日美、日韩关系上“受伤”,也需要安倍政权来进行修补。安倍的当务之急,对内无疑是刺激经济,对外则是修复和中美韩的关系。 当然,安倍毫无疑问地会强调美日同盟关系,这是日本的战略根本,不会改变;同时他也不会忽视亚洲。修改宪法等举措,他也会注意观察中美韩等国的动向和态度。 对中国而言,对日本该硬的硬,该软的软,该拖的拖。对于日本修改宪法,要坚决施加压力;对中日经济合作,完全不必意气用事,不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对于钓鱼岛问题,可以冷处理,搁置争议,这,需要中日双方的“默契”。这种默契,多年来一直就有。 无论是靖国神社引发的“政冷经热”,还是日本把钓鱼岛国有化引发的抗议浪潮,都是偶然中有必然。然而,中日之间更大的必然是一衣带水、联系密切。 这次,如何再度化干戈为玉帛,契机已有,只待一个信号,或一个暗示,或是某次国际会议上的握手,或一次非正式的访问,看似偶然因素,实则不然。 王冲,曾任《中国青年报》国际部记者,《中国周刊》国际部主任,现为互联网从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