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英文的尴尬 /黄春晖 |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
作者:黄春晖 |
2018-01-05 16:56 |
因不懂英文,得不到需要的信息和帮助,把握不住难得的机会,成了很多人的遗憾。人的个性有差异,兴趣,爱好,特长有不同,但却无一例外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掌握流利的英语,心有所想,溢于言表。实际生活中当你尝试去学、去提高、去运用,面对职场考官,或置身于西人同事当中,语言的功力,却不时挑战你心中一腔美好的愿望。 这世界上最容易学的东西就是语言了。它不是一门技术,不需要推理,计算和创新,人云亦云即是最高境界。根据以往的经历,每当西人公司有一般劳工以上的职位出现时,所推荐的人选落选的原因几乎同为一个:英语不过关。 对每个求职者来说,这是一道非常苦涩的难关。何为好?何为不好?很多较复杂层次的东西,如技术,是需要有同类可比的条件才体现出高低;经验,必须赋予一定的责任方分出深浅;敬业诚信,要试用一段时间才见优劣。只有语言,在面试或工作中,任何一位本地人只消一两分钟,就能感知你的水平,给与你是否胜任该职位语言能力要求的评价,不像托福、雅思等语言水平考试,它没有标准,结论却非常客观且准确,多少被难倒的英雄好汉,没有抱怨的余地。 每当自评英语水平时,不少人认为是被“专业术语”所卡壳,实际上栽的几乎全是极其普通平常的语句对答, 只是你不谙其中之妙。按照西人的习惯,鲜有引导你东拉西扯的题外之话(除非模仿顾客的语言挑战你的服务),人事部门一番照本宣科的问题,去与留就有定夺了;工作中几个回合的交往,有没有晋升前途早已心中有数,只是没有人提前道破而已。 世界上最难学好的东西也是语言。孔孟之道已牢牢根植于心,莎士比亚唱的可是另一出戏,人生观已固化的新老移民们,即使已熟习日常的三板斧,绝大部分练就的也只能算是“没有灵魂的英语”,行不散,神不拢,在本地人眼里不外尔耳。大山(Mark Roswell) 的中文已属传神之列,不过在国人看来,也只是个爱说俏皮话的“老外”,我们的英语造诣,跟他比比能称出斤两吗? 移民到这个国度,拼命学技能,增本事在开拓大脑的荒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很多人终有所获;提高语言却不是那么多人付诸行动,把它作为一门学问去攻克的,这是另类形式的洗脑,格式化你的“硬盘”的同时写入新的数据,机器吱吱作响便产生了“语言碰撞”,“文化冲突”总储存量增长远不及内部消耗,一次次的“语言不好”挫伤了积极性,不时怀疑何处是彼岸。 语言是好是坏,一份工作的得与失很多时候是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的,人才供不应求,出现缺口的时候,英语烂点照样可以忍受;不愁没人开工的年头,变及格线为语言“价”高者得,抬高门槛不一定说明你不行,这时候具有一定职业调整适应能力的人,宁为鸡头勿为凤尾的做法,适时避免了这门弱项的尴尬。 正常情况下,教人如何提高英语水平的任何方法都是对的,衡量的标准列出两个:词汇永不嫌多;口语让人听来顺耳。这也仅仅是满足生活、工作的基本要求,能否融入更多的文化、感情色彩就看个人的努力和造化了,正如某个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