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终于出手 开处方治经济之癌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作者:世界日报   
2016-03-25 21:09

所谓“经济之癌”,是指中国企业的债务,目前负债总额已达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50%,等于两年半的GDP,债务巨大,迅速膨胀,形同泡沫。

中国近年为了“保八”“保七”,采取“投资和借贷”的刺激经济政策,一方面由政府出资,另一方面鼓励国企和私企向银行借贷,利用贷款投资,刺激经济增长。这项政策连年推行后,企业借下大量贷款,但由于经济持续放缓,企业盈利能力有限,加上大量借贷,造成严重产能过剩。

企业是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但放眼中国,无论国企或私企,到处都是债务沉重的“僵尸企业”。这些公司行尸走肉,失去经济活力,还不起债,成为拖累经济的核心;它们向银行借下的坏帐,也成为经济之癌。

表面上,中国银行贷出的款项,很少出现倒债,但坏帐的实际数量却远比表面高很多;国企和大部分银行都是国家所有,国企少有倒债,只因银行一直没有要国企还债。虽然如此,不少钢铁、造船和煤炭等国企,还是不断传出还不起债的消息。“华尔街日报”日前报导,又有一家造船国企,拒还21亿7000万美元债务。研究发现,企业负债数量和银行的坏帐数量已形成泡沫,成为中国经济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灭,酿成巨大灾祸。

中国政府当然知道其中风险,多次宣示要进行改革,譬如让僵尸企业破产、让国企证券化、让私人资金入股国企等,但却一直未见行动,害怕一旦改革,会导致国企破产、裁员、甚至倒闭,引起社会动荡。但中国政府早晚须对企业债务和银行坏帐采取行动,清除失去活力的僵尸企业,才能推动经济改革;坏帐一日不清,债务一日不解决,经济转型就无法展开。

两会期间,官员多次传出,政府终于出手要整治债务,方法是“以股换债”。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恐慌,经济界担心,政府不再承担债务;于是,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记者会正式回应,谈到以股换债的政策。

新政策内容包括:一,容许银行将坏帐出售,投资者和管理公司可以购买;二,投资者和管理公司买入坏帐后,可以股换债,对负债公司进行管理;银行不出售的坏帐,也可以债换股;三,银行出售债务的政策,开始时只作试验,规模不会很大;政府会监控,避免出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情况(当时,由次贷衍生的金融商品失控,酿成大祸;前车可鉴,以股换债,将力求避免失控)。

但这样的办法行得通吗?可解决债务危机吗?舆论反应都持怀疑态度。周小川说,新法是要让银行抛掉坏帐,会计帐目改善了,就可用卖债所得款项,进行新的贷款活动;由于新的贷款不再是“不良贷款”,将有助推动经济发展。但出售坏帐,虽然可让银行帐目变得好看,却不能真正解决债务问题。

第一,坏帐就是坏帐,就算出售了,仍是坏帐,只是转移到经济体系中的另一个位置而已,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

第二,以债换股之后,银行手中持有僵尸企业的股票,风险扩大,将直接面对股市的波动,且中国经济正在减速,股市可能长期波动。

第三,银行必须保持一定储备,才能在金融动荡时保持稳定,所以出售坏帐、或以债换股的数量,都不可能太大;数量不大,则难以解决庞大的债务。

第四,国企和大部分银行都是国家所有,所以银行贷出的款项,以及国企所借债务,实际上都是国家的钱。说到底,坏帐不值钱,出售时售价必低,等于让国家破财,债务最终还是由国家承担。现在问题是:到底政府愿意砸多少钱进这个巨债黑洞?太多,政府不愿意;太少,对解决庞大债务帮助有限。

第五,中国和日本都曾用过类似方法处理银行坏帐,但效果不佳。1999年,中国的银行曾出现大量坏帐,当时政府也让银行出售坏帐给资产管理公司;政策实施初期,银行坏帐减少了,但管理公司买入的坏帐,却成为长期问题,直至现在还有资产管理公司被当年的坏帐所困。

华尔街日报报导,这次人大会议,“中国华融”董事长赖小民投诉说,坏帐价值低,难以处理,还要求政府出手救援。19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也曾使用这招,让银行出售坏帐,但功效不佳,反而成为长期拖累经济的潜伏性癌症。

李克强总理在人大会议上说“没有过不了的坎”,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今年成长可保6.5%以上;但中国经济转型举步维艰,单在债务改革问题上,既要使企业复活,又要避免银行危机,实在太不易,埋伏着重重危机。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