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不愿接受“世界第一”?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作者:世界日报   
2015-01-26 00:44

国际货币基金会(IMF)统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已于上一季超过美国(中国17.6兆美元,美国17.4兆美元);换言之,由2015年起,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经济体。不过,奇怪的是,中国并不要这个“世界第一”,还公开拒绝接受这个头衔。为甚么会这样?

第一,计算方法有问题。中国政府日前在北京新闻发布会明确拒绝这个头衔。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回答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提问时说,IMF用“购买力平价”(PPP)计算GDP,方法有问题,结果欠准确,所以统计局不接受计算结果。他解释说,所谓购买力平价,即购买同样的一篮子服务和商品,在美国用100美元,在中国用600元人民币,在日本用1万日圆,以购买力去看,不同数量的三种货币是等值的;但三个地方的一篮子服务和商品,不能完全相同,譬如在中国是馒头和大米,在欧美则是面包,商品不同,计算会出现差异。由于计算出现种种问题,统计局认为,IMF低估了中国物价,又高估中国的GDP,所以不接受计算结果。

第二,中国人均收入少。这是人所共知的事,IMF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为6747美元,全球排81名,比全球平均水平还低;美国人均收入5万3103美元,排第九。两国人均收入相差太远,中国人民感觉不到经济第一;国家富了,人民却还穷,一般人要办事找工作,还要“拉关系”,没有政商关系,办甚么都困难。

第三,贫富太悬殊。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中国经济经30多年高速成长,让少数人富起来,一般人生活虽得到改善,却分享不到财富。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中国基尼指数(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数)为0.47;但密西根大学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中国1980年的基尼指数为0.30,2010年为0.55。基尼指数由0至1,数字越大贫富越悬殊,日本只有0.25,全球最低;一般发达国家都在0.25至0.35之间,中国却全球最高。

第四,对“十三五”充满信心。中国不愿自称世界第一的真正原因,主要因“第13个五年计画”。中国政府相信,在“十三五”时期(2016-2020),经济转型将升级,改革将进入攻坚期;到这个时期结束,中国经济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将接近美国水平。

第五,李克强讲话。中国政府对未来数年的信心,充分表现在李克强日前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讲话。他说,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不会发生金融危机,西方国家实在无须担心。中国经济现在放缓,去年成长率下降至24年来最低的7.4%,是因中国进行经济转型和改革所致,7.4%左右的成长,是中国的“新常态”;“中国有如高速列车,现在虽没有过去那么高速,但仍然保持中高速,并且稳定地前进。”

第六,2025年是关键年。中国国内最新研究,不约而同将2025年定为关键年。中国国家信息经济预测处的研究说,中国经济总量,将于2025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并于2049年,占全球的25%,届时将是美国的1.8倍。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也说,中国经济总量将于2025年,即再过约十年,即超越美国,成世界第一。习李政府相信,未来十年中国势必超美,现在没有必要自称世界第一。

第七,经济成功转型。导致转型成功的要素包括:一,到2020年,城镇化改革将使城市人口增至全部人口的60%,超过1亿农村人口将成为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增加,可提供劳动力,也可提高消费。二,到2020年,五分二人口的人均收入,将从中等收入提升至高收入;高收入人口增加,有助增加消费。三,中国没有社会安全网,人民不得不为教育、健保和退休而储蓄,将40%的收入作为储蓄,削弱消费潜力;“十三五”将改善教育、推行全民健保和退休金制度,让人民减少储蓄,将收入释放出来,作为消费。四,“十三五”容许农民将土地出租,藉此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消费。五,经济保持中高速成长,人民收入持续增加,中产阶级不断扩大,成为消费主力。

综合而言,中国政府对未来数年充满信心,并不为经济成长下降至“保七”而担心,反而认为,已为经济转型找到方向;由内需开发的巨大消费潜力,将可确保持续成长,情况就像1980年代找到产品出口作为经济动力一样。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