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款捐哈佛 何不捐给中国的大学? |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
作者:世界日报 |
2014-09-16 21:00 |
香港富商陈启宗和陈乐宗兄弟,日前捐款3.5亿美元给哈佛大学,成为哈佛创校378年来最大的单笔捐款。捐赠金额如此大巨款给哈佛,引华人热议。有人质疑:为什么不捐给中国的大学?这是当事人意愿,不能强求;捐款回馈母校,超越国界、嘉惠后代,一样意义非凡。 近年中国人巨额捐款事迹越来越多,传奇美谭见仁见智,或可从几个角度思考看待: 第一,捐款发展教育,无论捐给谁都是好事;当然,中国人如能捐给中国的大学,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自然更符同胞期待。但陈乐宗出身哈佛,校友捐款回馈母校,感恩之外,一定有其道理;何况陈氏兄弟不只捐款哈佛,也捐款给南加大、洛杉矶加大、麻省理工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并曾捐款1亿港币给香港中文大学,设立“晨兴书院”。陈启宗曾说,他家有个传统,钱不留给子孙,钱有更重要的公益用途,美哉斯言。 第二,牛津、剑桥兴盛,主因之一在钱。牛津1096年创设(距今918年,与苏东坡差不多同时),剑桥成立于1209年,两所最悠久大学历数百年不衰,钱从何来?除了政府拨款(两校都是公校),更来自校友捐献。钱用于校园硬体、雇用最佳师资、供应研究经费,学校与时俱进,维持顶尖行列。哈佛是美国最早设立的大学,时间越长培养人才越多,出名有成的校友也越多,捐款回馈母校成风,良性循环使强者越强。史丹福趁近年科技大潮异军突起,校友杨致远2007年捐7500万美元给母校;史大校园有“惠普楼”,是科技业惠普公司两名创办人捐款兴建,校友回馈母校都成佳话。 第三,中国高校须鼓励更多人捐款。中国高等院校要发展成世界一流大学,除了国家预算支应,还应鼓励捐款,这种风气正是社会的正能量。柏克莱加大今春宣布成功筹得31亿美元,筹款自2008年9月发动(刚好遇上金融危机爆发),2013年底完成,所得捐款几乎全来自校友,用作奖学金、研究费和雇用教师。柏克莱是公立大学,州政府拨款有限,但靠募款维持全美最佳公立大学地位,颇值中国借镜。 第四,中国捐款制度有待改革。中国高校要鼓励捐款,首先须改革接受和管理捐款制度。美国各大学设有接受和管理捐款的基金会,雇用专业人才管理,而基金会则受校董会监督,校董会由独立人士、校友和师生代表组成,制度公平透明,确保捐款用于学校,易获捐款人信任。中国院校捐款,多数由学校行政官员负责。例如近年天灾捐款,每每被揭贪污,难取信公众。政府税务制度配合、公益捐款免税、社会表彰这类善行,都有必要。 第五,跨越国界捐款助学应被容许赞扬。华人捐款哈佛或其他美国大学越来越多。譬如潘石屹、张欣近期捐款哈佛设助学金,限中国留学生家庭收入6.5万美元以下者申请。捐款也可规定作交换学生用途,让中美学生交流,实现国际合作。柏克莱加大9月10日才宣布,与中国清华大学合作,在深圳清华校园设研究中心,供两校教授、研究生共同研究奈米科技和奈米医学、低碳及新能源、资讯及新一代互联网等三个尖端领域。这类交流跨越种族国界,着眼人类福祉,目标高远,何必拘泥国界。 第六,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密不可分。自容闳1872年赴美留学开始,中国现代化步伐与留学生息息相关。从孙中山留美,邓小平、周恩来留法,到严复、胡适留欧留美,到当代大量留学生对母国的贡献,一部中国现代史与留学生关系密切。从这个角度看,潘石屹捐款哈佛设中国留学生助学金,直接资助中国清寒学生留学,何须因民族主义吃味而被批评?李光耀曾说:中国现代化的最大推动力量之一,正是每年大量回流中国的留学生。格局大、眼光远,也是捐款的圭臬。 第七,期待中国崛起与逆向留学。一个半世纪来,中国人出国留学成为“镀金”,华人寄望唐朝盛世重现,全球人类都能向往中国,赴中国留学取经。中国经济实力已居全球第二,但教育文化软实力仍落后,每年40、50万学生出国留学,向外国贡献上百亿美元。那一天中国一流大学也能跻身全球大学排名前列,才是中国软实力真正崛起。但达成这个目标只靠政府,行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