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砸赝品”是收视率催生的狂欢盛宴?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作者:侯金亮   
2012-08-21 11:09

日前,首都博物馆和《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展览,从被砸掉的300多件“赝品”瓷器中选择了30余件精品,同首博的馆藏珍品对比展览。

著名收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等反复观看展览后报料,称该栏目“所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

北京电视台的《天下收藏》栏目,跌入了舆论质疑的漩涡,该节目的一贯宗旨是“去伪存真”,将赝品现场砸掉。

主持人王刚拿着锤子就像行刑人一样,而那几个专家好比是判官,一旦将文物鉴定为赝品,就对文物判了“死刑立即执行”,直接拉上断头台,一点缓和,一个申诉的机会都不给。

毋庸置疑,栏目组请的几个专家都是鉴定文物高手,但谁敢保证100%不会发生冤假错案?如果要是发生了,谁应该负责呢?文物鉴定本身是一个较为主观的行为,没有什么完全统一固定的标准,不同的专家往往有不同的结论。

《天下收藏》栏目虽辩称判错的概率不会超过0.1%,也没有否认的几个专家的观点就永远是正确的,况且发生过赝品被砸,持宝人不服的事情。除了收藏家姚政认为所砸的“赝品”中,不乏真品。

文物鉴定专家宁玉新认为,“这里的‘赝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都是珍品。我敢为我的言论负法律责任。”

对于同样一件文物,专家们对真伪有着明显的分歧,仅凭几个专家的主观论断,就迫不及待地对“赝品”行使生杀大权,太过草率,欠缺严谨。

倘若制造赝品谋利益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那么砸掉它就近乎是一种粗暴了,用一种粗暴对付一种不文明,都是半斤八两,谁也不比谁更高尚。

某种意义上,“砸掉赝品”已然被粉饰为一种正义之举,就像烧掉假货可以泄愤,可以引起观众们的围观和兴奋,可事情恐怕不完全如此,里面夹带商业利益的痕迹很是明显。

《天下收藏》栏目分三个环节,分别是亮宝、辩宝和护宝。在众多鉴宝收藏栏目中,前两个环节颇为常见,唯有护宝环节(砸掉赝品)是最突出的卖点,最吸引人的眼球。

每次砸赝品的时候总会引起一阵狂欢。可以说,砸赝品是这个节目的兴奋点,也是推升收视率的“核武器”。

在此语境下,砸掉赝品已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为民除害、砸一警百,而是基于收视率的商业利益考量,整个栏目难逃扮演商业利益提线木偶的角色。

因为这本身就是一档北京电视台重点推出的“大型演播室娱乐兼文化类互动节目”,娱乐似乎才是重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刺激与悬念重生,赫然写进了这个这个栏目所追求的传播效果。

栏目倒是出名了,但是一些文物变成“冤魂野鬼”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把赝品砸了,除了暂时解气,比较刺激能够引起观众兴奋外,还有什么?能够提高观众们的鉴别能力吗?能够让赝品不再出现吗?

而这些似乎并不重要,砸掉的是否是赝品,也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暴殄天物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和商业诱惑力,唯有通过砸掉赝品这种形式才能让这个栏目在多如牛毛的同类栏目中脱颖而出。

当著名演员王刚高高举起紫金锤,砸向所谓的赝品时,整个节目就会进入高潮,至于砸的是什么还重要吗?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