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美日 东协国家选边难 |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
作者:陈一新 来源:世界新闻网 |
2014-01-10 12:39 |
新年伊始,中国外交体系官员与官媒就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发动一系列抨击,特别质疑东协国家「见利忘义」,大有兴师问罪,要求他们选边站的意味。问题是,虽然东南亚国家都属于「东南亚国协」这个大家庭,但却各有立场,也各有盘算,要他们在大陆与美日之间选边站,未免强人所难。 在经济上,东协十国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缅甸、新加坡、菲律宾、柬埔寨、寮国、汶莱,和中国、美国及日本都有密切关系。其中,仅菲律宾因黄岩岛事件与中国交恶后,双边经贸关系不进反退。 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与中国大陆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代表美国再平衡亚洲政策与中国快速掘起之间的交锋。面对此一情势,东协各国也各有盘算。中国显然想透过RCEP强化对东协成员国的经济影响力、提高东协对大陆的依赖度。但菲律宾和越南因与中国有领海与岛屿争议,自然对中国大陆抱持高度戒心。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10月3日在印尼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东协)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向印尼与东南亚国协释出多项利多政策。在「中国—马来西亚经济峰会」上,习近平和大马首相纳吉签署「中马五年经贸规画」,并鼓励陆企参与建设吉隆坡至新加坡的高铁。 安倍上任后也多次走访东南亚,抛出许多利多,拉拢东南亚国家,不让中国专美于前。去年12月13日,日本与东协首脑峰会于东京开幕,安倍次日即在全体会议上宣布提供上亿美元支援东协各国,要求东协各国支持日本政府提出「保证航行与公海飞行自由」的共同声明。 在安倍参拜会靖国神社后,北京对东南亚国家「晓以大义」,希望他们能选边站,但东南亚国家则抱著「有奶就是娘」的心态,希望在中国与美日之间左右逢源,自然不免「见利忘义」。 政治上,泰国与印尼因同为民主国家而与美国与日本走得较近,近年缅甸有意推动民主化后,也逐渐与美日改善关系,并受到美日援助。 习近平去年10月初东南亚之行,除传递大陆「和平发展」理念,也有「固桩」意味。习近平演讲重点之一,就是强调大陆「和平发展」理念,因为如果国际社会视中国为威胁,「我们的发展成本就会增高」。 继习近平之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接力访问东南亚,经略周边环境,塑造互惠格局,显见中国已警惕与多个邻国主权争执的负面影响,谋求周边稳定。 问题是,中国是大国思维,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则多为小国。过去,小国注重内部政治稳定,北京的经援对这些国家自然有稳定邦谊作用。但随著印尼、菲律宾的民主化与泰国、缅甸民主改革,不少东南亚国家在未来可能不是进一步民主深化,就是陷入动盪不安。不论东南亚各国政局如何发展,中国与东协成员国的政治、外交关系必然会较以往更複杂。 军事上,越、马、菲均与中国在南海发生过衝突,泰国是美国在东南亚最重要武器库,新加坡是美国操练滨海战斗舰重镇,菲律宾则接受美日製造的驱逐舰、巡逻艇与抱艇以强化自卫能力。 中国未来是否会在南海划设防空识别区,引起连锁反应,不免让东协国家深感警惕,加上美国多次强调南海航行自由,让东南亚成为中美两大强权角力的重要场域。 习近平去年10月在印尼国会演说,呼吁本区域外国家「也应该尊重本地区(区域)的多样性,多做些有利于本地区发展稳定的事情」。言下之意,就是希望域外国家不要试图挑拨和分化中国与东协的关系。李克强随后在汶莱出席第八届东亚峰会时,主张在南海问题上,应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非争议国不应介入,并以筷子比喻各国关系,「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断」。 显然,欧巴马缺席后,习近平说的「太平洋够大,足够让中美两国同时傲游」,早已抛诸脑后。在中国与美日之间,不少东协国家领导人都不认为他们需要选边站,最符合国家利益,自然没有必要「从一而终」。(作者为台湾淡江大学美洲研究所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