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生活成本超过纽约巴黎? 近日,国际著名人力资源机构ECA发布报告,在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名中,北上广深分别位列全球第15、18、38和第40位。而“看起来很贵”的巴黎和纽约仅排在第29位和第33位,低于北京上海的排名。网友们纷纷戏谑我们终于名列前茅了,并且吐露自己的生存压力。这份报告真的和我们息息相关吗?北上广深的真实生活成本又是如何? 本次报告是从“外籍员工”的视角看的
作为人力资源范畴的报告,ECA的报告是为跨国公司定津贴用的
近年来,不断有机构发布全球生活成本调查,媒体也在及时跟进,大家也总是抱怨,但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不管是这次ECA发布的报告,还是以往媒体引用的报告,一般都是国际大型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发布的。这些人力资源机构为什么要做这个?不是给普通居民看的,而是给跨国公司做参考,旨在“帮助跨国公司在派遣外籍员工时决定他们的津贴,以维持他们的购买力”。 所以,ECA的“生活成本”前面应加上“外派人员”的定语才更贴切,而不能完全等同于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海外大型机构派驻人员,一般对生活品质要求较高、开销较大。以这份榜单为例,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安哥拉的罗安达和挪威的奥斯陆位列前三,挪威作为北欧国家,物价高大家都理解,但是排名一、二的两个,显然是经济落后地区,世界上生活成本第二高的城市,竟然是非洲国家安哥拉的首都罗安达? 这是因为落后地区资源匮乏,你需要花更高的价格才能买到好的产品,罗安达外籍员工的生活成本高就是因为“进口商品成本昂贵”。此外,以租房为例,在非洲一些内乱国家,本地居民自然是住得随便,花不了多少钱,但外籍人员要求安全保障,那租金就高了去了。所以,只据此就声称上海北京的“居民生活成本”高过纽约巴黎,还有些武断。在这份报告中还提到,在北京,一张电影票要90元左右,比香港贵30元,比新加坡贵40元。这分明太不接地气了,现在还有多少本地居民花原价90元去看电影呢,团购已经把电影票压缩在30元上下,90元的票卖给外国人倒是有可能。 本次ECA的报告还有个问题,就是仅涵盖食物(粮油杂货、奶类产品、肉和鱼、新鲜水果及蔬菜)、基本需要(饮品、烟草、杂货、服务)和一般需要(衣服、电子货品、汽车、外出用膳)。而很多重要的支出并不包括在调查内,例如住宿、公用事业(电、燃料及水费)、购买汽车及学费。为什么这些对支出构成重大影响的项目不统计呢?因为ECA认为这些项目通常在外来人士的薪酬里已作出补偿,所以不需要包含在主要为定津贴服务的调查里。缺了这些重要项目,ECA报告的实际参考价值当然又打了折扣。 从“外籍员工”的视角看,北京上海生活成本早就超过纽约了
好在,国际上另一家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美世的报告很全面。美世的《全球生活成本调查城市排名》不仅衡量了包括交通、食品、服装、家居用品以及休闲娱乐在内的200多个项目的相对成本,还专门制作了住房成本报告,并指出住房成本通常是雇主最大的一笔开支,并在确定城市排名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在美世的报告中,从2010年起,北京上海就超过了纽约的生活成本,且差距越拉越大。
从“本地居民”的角度看,结论反映的趋势也是一致的
针对普通居民的生活成本调查,中国城市也在赶超国际城市
如果ECA、美世提供的这些服务于外国人的生活成本统计,还和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不妨参照《经济学人》下属机构EIU一年一度的全球生活指数。该指数每年的第一季度发布,通过水电煤气、房租、零售品和服务等400余种商品价格,统计全球131个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而不是在这些城市旅居的外国人的生活成本。2013年度,上海的排名排在全球第30位,而纽约和洛杉矶并列第27位,上海紧追纽约。而2012年度,上海的排名是超过纽约的。可见不管怎样变动,中国主要城市的生活成本赶超国际大城市的局面已成定局。 由网友自发组织的排名中,追赶之势也很明显
如果说《经济学人》的数字还不够直观(《经济学人》的排名除了考虑以美元计的物价,还加入了城市经济实力的指标,得出一个综合性的排名),在万能的互联网上,还有网友们主动参与的城市物价统计。Numbeo是互联网上靠网友贡献数据的全球最大的生活成本晒单数据库。网友们可以自由地向其提供身边的各种物价数据,因数据量大而具有了统计学的意义。在最新的北京商品价格库中,你可以看到30元的餐厅简餐价格,市中心4500元一居室的租金,还有超市里12元/升的牛奶价以及3.25元/斤的大米,13元的出租车起步价,所有这些数字和我们日常生活经验并没有出入。 Numbeo的排名是以纽约为基准,设纽约的值为100。北京的Numbeo生活成本已经连续4年增长,从2010年的37.49,到2011年的42.97,到2012年的45.14,再到今年一跃为58.67,可以说是在加速赶上纽约。在Numbeo的分项指数中,房屋租金、生活物品零售价格、餐厅价格等,北京均处于连续攀升态势。 Numbeo数据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修改“不切实的数据”。因为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中国今年的物价(CPI)涨幅并没有这么厉害。而实际上,官方数据是值得推敲的。比如,在国家统计局的物价分类中,居住权重实际上已经被刻意压低了:居住占CPI构成比例为17.22%,这和居民的感受肯定是不符合的,如果和国际惯例的1/3看齐,北上广的CPI涨幅可能就要翻番了。 租房价格对生活成本的决定性,不仅仅在它自身,还有一条转嫁给消费者的链条,比如超市租金上升,超市里的物品价格就会上升,足疗店的租金上升,消费者购买服务的价格也要上升。所以大幅上升的房价对于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的生活成本有基础性意义。 而统计数据显示,北京住房租金自2009年3月到2013年9月已经连续55个月上涨。就在前天,社科院发布的《住房绿皮书》指出北京租房者可支配收入的54%用于房租。
考虑到收入水平,这种赶超趋势反映的真实问题更值得注意
从Numbeo的数据看,至少北京上海绝对的生活成本(以美元计的生活成本)还比不上纽约。 可是单单讨论生活成本是不够的,2012年上海、北京的人均GDP都已超过1.3万美元,但这只相当于纽约市人均GDP的1/6~1/5。从居民收入角度看,纽约人均收入3万美元,北京、上海人均收入3万~4万元人民币,也相当于纽约的1/6~1/5,这些不匹配,才综合反映出北上广深居民的生活压力。 问题还在于,北京上海如此低的人均收入,如何支撑相对如此高的生活成本呢?贫富差距是一个原因。以北京为例,西城区在岗职工仅月平均工资就过万,是北京全市人均收入的3倍多。这些收入相对较高的群体,更有条件去Numbeo这样的网上吐槽,所以Numbeo上的数据实际上更能反映北京较高收入群体的消费价格,这个价格是偏高的。正如以外籍人员的角度看,北京的生活成本已经甩出纽约好多。 而实际上,北京那些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的人员,消费的商品价格可能低得多。最极端的例子是,住工棚的建筑工人都无需住房支出,吃的可能是地沟油做的盒饭,所以其生活成本自然“不高”。
结语:人们对生活成本排名越是表现出关注,背后隐藏的就是越多的焦虑和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