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不力谁之过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作者:腾讯   
2013-12-10 18:43

alt

 8日,中央气象台将雾、霾双预警降为黄色,此时已是发布双预警的第七天。至此,12月出现的这场雾霾,已波及25个省,100多个大中型城市。著名主持人孟非在微博上表达了他的愤怒,认为烧煤是雾霾最大元凶,各级政府怕影响GDP而不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把责任推给汽车尾气是转移视线。孟非这种观点正确、全面吗? 

汽车尾气并非无足轻重,客观上似乎不存在“转移视线”一说

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对雾霾的影响是相持的


孟非在微博中提到,“美国机动车保有量远大于中国,为什么美国没有雾霾?”以前在网上也常看到好些网友问“美国也有那么多汽车,怎么就没有雾霾呢?” 这些话传达的意思,可能是“雾霾在中国的弥漫之势,和汽车尾气关系不大”,所以才有了“转移注意力”这个说法。
实际上,不管什么组织发布的调查,认定构成雾霾的污染源中,前两名都是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说,在世人瞩目的雾霾当中,汽车尾气和燃煤是两个最重要的污染源。据分析,燃煤大体上对雾霾的影响占30%,尾气也占30%,但有另一种说法,汽车尾气的影响比燃煤还要厉害,接近40%。
大家讨论雾霾的成因,总想找到哪一个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而从目前数据来看,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至少是相持的。
不仅是汽车数量,油品质量、汽车类型都影响尾气排放

201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完成的《汽车社会蓝皮书》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4亿辆,其中汽车1.2亿辆,只有美国的一半不到。 就城市汽车保有量来说,2012年,北京520万辆,伦敦700万辆,纽约800万辆。再看看这些城市的PM2.5数值:2013年1月12日晚8时,北京空气污染指数(PM2.5)达到惊人的755,而此时,纽约的PM2.5指数是19,英国伦敦是25。汽车保有量大,并不一定雾霾更严重。
在以前的专题中,已经谈过中国的油品质量。以日本为例,日本的汽油和柴油中含硫量已经降至10ppm(百万分比浓度),而中国执行的是汽油含硫量不超过150ppm、柴油含硫量不超过350ppm的标准,与日本相差了15倍以上,实际情况可能相差更多。2012年《齐鲁晚报》在山东随机抽取了6份93号汽油样品,其中有2份汽油的硫含量高达680ppm、910ppm。
根据加利福尼亚汽车销售协会公布的数据,2012年前三个季度,节能环保车型普锐斯一共在该州销售了46380台。实际上,美国市场所有的普锐斯有四分之一是在加利福尼亚州销售的,随着油价不断攀升,正在把省油的普锐斯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度,在美国范围内普锐斯的销量排名已经攀升到第七位;在日本,从2009年5月至2012年7月的39个月内,普锐斯有35个月高居日本国内汽车单月销量榜首。事实上,普锐斯已在日本国内刷新了两项纪录,一是销量纪录,二是省油纪录。反观普锐斯在中国的境遇,2012年的年度销售仅为3000辆。

综上,汽车尾气排放,是围绕着汽车的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单一的汽车数量所能决定的。不承认汽车尾气为雾霾主因之一并不是科学的态度,只盯着汽车保有量而不顾其余,则有失偏颇。
对汽车治污不力,同样有GDP方面的考虑

虽然局部限行、限购,但总体对汽车污染治理不力

中国目前的汽车消费,还没有走过炫耀型消费的阶段,这有两个特征,一是不完全根据用车需求选择汽车类型;二是在可以用可以不用的情况下,选择用。在人口同样稠密的欧洲,市中心停车费昂贵,远不如乘坐发达的公共交通划算,但当你有急需,你还是可以用车,总之千方百计给你用车制造不便;日本早在上个世纪就立法规定,买车必须先买停车位,没有停车位不给车上牌照。中国虽然一些城市有严苛的限购、限行政策,但这只是极少城市控制未来车辆的措施,对于已有的汽车,并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对于很多地方政府而言,“有汽车就有GDP”

此次大范围的雾霾,中国中部、东部大部分地区都未能幸免,南京的学校还因此停了课,记者、评论员出身的孟非,在微博上表达了他对政府治霾不力的愤怒,一夜转发过十万。
孟非认为,落后产能导致的工业排放形成了环境灾难,而官员之所以不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是怕影响GDP,政府把矛头对准汽车,呼吁大家少开车,在转移注意力。试想,如果政府打压汽车行业发展,势必也会影响GDP,那么对政府而言,传统工业和汽车产业手心手背都是肉,有什么理由只顾一端呢?
实际上,汽车产业由于迅猛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了各地经济发展的唐僧肉。据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产业在2010年贡献了13%的税收和6.13%的GDP。以去年汽车产业投入最大的广东为例,在经历日系低迷后,广东去年在汽车产业上投资超过140亿元。以北京为例,在过去10余年中,一直积极发展汽车工业,从最初引进福田汽车,到与韩方合资成立北京现代,再到奔驰落户,以及近几年着力发展自主品牌轿车……

总的来说,对于很多地方政府而言,“有汽车就有GDP”。即使车市不景气,也要通过补贴消费者来刺激消费,如08年经济形势吃紧后,汽车购置税减免、“汽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鼓励汽车消费的优惠政策相继出台;2011年汽车产业出现困顿局势,地方政府对车企的各种补贴又让它们大大松了一口气。
发展汽车工业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带来财政收入,官员业绩可以由此直接体现,地方政府就会乐见其成。这种现实的需求,即使面对局部地区的限购、限行政策,也无法演变成全国性的控制汽车污染的政策。政府希望人们少用车,但本身又在大力发展汽车工业,这使得前一个目标看起来像笑话。
强调或淡化汽车污染,源于各自的立场

官员强调汽车污染可能是想拉民众陪绑,主观上可能有转移视线的目的

由于近年来汽车保有量呈线性增长,汽车密集度越来越高,尾气排放日益增多,有一些官员会出来拿汽车尾气说事,虽然这里面包含了部分事实,但官员强调汽车污染对雾霾的影响,主观上可能是想把大众拉进一个“责任共同体”,大家都有责任,谁也跑不了,所以你们也就别总盯着我们了。
另一些人淡化汽车污染或也有自身利益考量

不仅仅是孟非,许多知名人士(至少是中产)都表达过“汽车尾气是被冤枉的”看法,10月6日,演员姚晨微博:“国庆长假期间,北京车辆稀少,市内道路畅通,呛人雾霾依旧。主要污染源是机动车的‘谣言’不攻自破,机动车终于得以沉冤昭雪……”
再比如崔永元炮轰北京限私车治霾:每当环保部一公布说北京的雾霾,私家车贡献了多少,一会百分之十六,一会百分之二十二,我都看得头直发麻,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在我看来,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北京市城市雾霾的影响,就相当于一个居民在自己小区里放了个屁。

试想一下,没私家车人才不管什么用车便利呢,限得死死的才好;农民才不管什么工业污染呢,你让我继续烧秸秆就好。如果不同人群只盯着自己利益受损的那部分,而忽视雾霾是多因素综合产生的问题,怎么可能会有共鸣并积极寻求改变呢?
结语
汽车尾气并没有被冤枉。减少汽车污染,政府同样是第一责任人,而汽车使用者能自觉自愿减排就更好。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