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艾滋 需人文关怀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作者:夏国美 来源:文汇报   
2013-12-02 13:21

alt

 2011-2015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被定为“行动起来,向零迈进”,即:零新增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如果说,零新增感染和零死亡病例主要表达了医学科学战胜艾滋病的愿景,那么零歧视,则更多地表达了社会对受艾滋病影响群体的现实的人文关怀精神

随着医学科学在艾滋病治疗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人类对艾滋病的认识正在发生根本的转变:艾滋病已从世纪绝症变为可防可治的慢性传染病。随着药物治疗覆盖率的不断扩大,更大幅度地遏制艾滋病新发感染和死亡病例已经成为可能。正如第19届世界艾滋病大会联合主席戴安娜·哈夫利尔所言,“我们正处在终结艾滋病疫情的开始阶段”。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表明人类应对艾滋病的努力已初战告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1-2015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被定为“行动起来,向零迈进”,即:零新增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如果说,零新增感染和零死亡病例主要表达了医学科学战胜艾滋病的愿景,那么零歧视,则更多地表达了社会对受艾滋病影响群体的现实的人文关怀精神。

歧视依然普遍存在

国内外抗击艾滋病的经验表明,人类要战胜艾滋病,仅仅有科学家们的努力,没有受艾滋病影响群体的合作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医学科学发展的人文基础。事实上,如果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都能得到及时的检测、治疗和干预,那么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就很容易被切断,人类也将有望彻底摆脱艾滋病的困扰。然而,要达成这个目标,首先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形成消除艾滋病歧视与偏见的社会环境。

只有在一个可以免遭歧视和权益侵害、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社会环境中,受艾滋病影响的人才可能进行正确的利益权衡,主动选择接受艾滋病检测、治疗和干预。只有当更多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可以有尊严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才能用最小的代价、在最短的时间里终结艾滋病的肆虐。但是,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文明的进程始终步履维艰,前进速度明显迟滞于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

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调查数据显示,因艾滋病产生的歧视和偏见至今广泛存在:不断有人因感染艾滋病病毒被单位拒绝录用、被迫改变工作或失业;不断有人因感染艾滋病病毒被迫离校、搬家、流浪或牵连其家庭成员;不断有人因艾滋病并发症亟待手术却被医院互相推诿,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

近10年来,尽管国家领导人身体力行地与艾滋病患者零距离接触,希望带头消除社会歧视;尽管相关部门、学者和民间社团为改变不适宜艾滋病防治的政策法律作了很大的努力;尽管《艾滋病防治条例》已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尽管卫生部多次发出通知,严禁医疗机构推诿或者拒绝诊治艾滋病患者;尽管德艺双馨、深受民众喜爱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一再呼吁不要歧视艾滋病群体;尽管艾滋病群体再三重申自己不需要作为弱势群体的特殊权利,只是主张能够得到普通人所能享有的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但是,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对待艾滋病群体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难以承受之重

能否把握艾滋病防治的有利时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生死攸关、决定命运的大事。今天,医学科学已经到了可以扭转艾滋病疫情的关键时刻,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都希望把握这个时机,有所行动。然而,要真正突破重围,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如何让这些投入的资金达到预期的目标,更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协作。

当今中国,政府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财政投入增幅迅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如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要实施抗病毒治疗,其中的大部分费用都会由国家承担。问题是,这些还远远不够。随着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因艾滋病致贫、致孤和老人赡养等问题,都将日趋加重社会的负担。在“负担-防控-传播-人数-负担”之间有一条关系链,它可能良性运转最后都趋向零,也可能恶性循环,最后不可收拾。决定这两种循环方向的关键并不完全取决于医学科学的发展速度,而取决于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人文关怀可以促成该关系链的良性运转,而歧视与偏见则会导致它的恶性循环。

歧视,妨碍了对病毒感染者的早期检测和早期发现;歧视,也妨碍了对已经确诊的病毒感染者和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治疗;歧视,更妨碍了在易感人群中开展行之有效的干预工作。随着中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已由血液传播为主转变为性传播为主,艾滋病的传播正在变得更为私密和隐蔽,防控难度也日益加大。

歧视,已成为中国艾滋病防治的难以承受之重。

人文关怀还需医者先行

因为害怕被社会歧视、害怕丧失基本权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都很容易陷入孤独面对的挣扎状态。但是,即使有的人可以暂时逃避他人的目光,却还是无法不直面医者的目光。从这个意义上说,医者是社会对艾滋病态度的第一面镜子。

多年来,艾滋病医疗歧视的事件不断发生,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综合医院拒绝手术、拒绝会诊。尽管艾滋病专科定点医院在处理某些疑难病例或大手术方面医疗能力明显不足,但最具能力的综合性医院却不愿施以援手。为此,卫生部一再强调必须做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医疗服务工作,严禁推诿或拒绝诊治艾滋病患者。但即便如此,推诿或拒收事件依然层出不穷。


社会的关爱、人文精神的弘扬总要通过具体的途径去加以实施的,医疗关怀就是人文关怀的第一道入口。因此,医源性歧视不仅会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想方设法隐瞒自己已经感染的真相,增加医者本身职业暴露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它会将社会关爱的第一道大门无情地关闭,让本就惊恐失措的感染者和患者陷入更深的焦虑、绝望和痛苦之中。这是将艾滋病传播风险逼入地下,让艾滋病防治陷入黑洞的第一推手,也是扩大艾滋病传播的危险举动。因此,这不仅是违背医学人道主义宗旨的错误行为,也是对艾滋病防控科学规律的无知表现。

任何错误和无知都是要遭到惩罚的,这种惩罚不是来自我们已知的法律,就是来自人类未知的规律。人类因无知而破坏生态所遭受的特大灾难,切莫在艾滋病问题上继续重演。

终结艾滋病,人文关怀再也不宜缓行了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