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颖被打假:胶原蛋白骗局 |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
作者:腾讯 |
2013-11-26 16:23 |
25日,方舟子对林志颖的“爱碧丽”胶原蛋白饮品提出质疑,令“口服胶原蛋白补充剂”再成焦点。实际上,近年来专业人士对胶原蛋白产品的质疑不断,但意外的是,众多胶原蛋白保健品仍长盛不衰。 对于延缓皮肤衰老,口服和外用胶原蛋白效果缺乏科学支持 胶原蛋白生物利用率低,必需氨基酸不全,并非优质蛋白质 根据营养学专业人士王兴国的说法:实际上,胶原蛋白并不稀有,是人类饮食中最常见和最简单的蛋白质之一,而且人体内的细胞是可以很容易的合成胶原蛋白的。 对口服的胶原蛋白产品,在消化过程中胶原蛋白也和其它蛋白质一样。由于人体很难直接吸收蛋白质或多肽,口服蛋白质、多肽后,几乎都会在消化道消化成氨基酸后才被人体吸收。而对于少部分可能直接被人体吸收的多肽,目前在相关领域的核心学术刊物上,也没有证据显示“胶原蛋白分解后产生的多肽”能对人体胶原蛋白的合成产生显著异于其它蛋白质的效果。 而外用的“胶原蛋白”护肤霜在理论上同样难以吸收,也没有权威研究证实它的效果。 根据皮肤领域的权威组织“美国皮肤病学会”的说法,在各种胶原蛋白补充疗法中,唯一被认为有短期效果的就是在皮下软组织中直接注入胶原蛋白。这种疗法被认为可以在短期内填充皮肤空隙,达到除皱的效果。不过由于牵涉到外科手术,风险自然也不容小觑。早在1991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就曾对注射植入胶原蛋白的手术可能造成的健康威胁提出过“严厉警告”。 “胶原蛋白”已成认知度最好“伪概念”之一,遍布各个领域 据中国保健协会今年年中发布的数据,他们预计,在未来三年内,中国胶原蛋白市场每年都会以20%的速度增长。而现实的感知也应证了这种“疯涨”,根据媒体的综合调查,目前在中国,胶原蛋白产品十分丰富,以各种形态出现,有口服液、粉剂也有片剂。除了各类口服产品标注为“胶原蛋白”产品外,不少外用产品也在打胶原蛋白的概念,除了一些面膜、护肤液等标注含有“胶原蛋白”,甚至一些女士内衣都标注含有胶原蛋白,称可以“美肤”。 2011年10月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报》就曾报导,英国非营利组织“科学观念”(Sense About Science)被问及何种“伪科学”最恼人时,直指坊间关于胶原蛋白保养品的效果位居榜首(“科学观念”是英国以推广正确科学知识为宗旨的组织)。不止在英国,本月初,科普网站“果壳网”也把“口服胶原蛋白美容”评为“九大商业伪概念”之一。 胶原蛋白保健品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使其在“保健品界”大行其道,而这些特点其实是很多成功的“伪科学概念”所通用的: 胶原蛋白是人体组织结构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一种蛋白质,约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30%,特别是人体皮肤成分中,有70%是由胶原蛋白所组成。 而且也有研究显示皮肤是人体表面积最大、最暴露的器官,也是最早老化的器官。而造成皮肤老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皮肤中胶原蛋白的数量逐年在减少,一年大约下降1%。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吃什么补什么”的朴素观念下,市面上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补充胶原蛋白的产品,并希望以此缓解衰老。 其实食品级明胶也是胶原蛋白的一个“马甲”,由于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动物骨骼,皮毛中都有),蛋白质结构简单,制备和分解过程都不复杂。所以只要原料有保证,安全上是不用担心的。欧盟科学委员会于2000年4月确认了胶原蛋白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能,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也认可胶原蛋白为“广泛安全食品(GRAS)”。实际上,除了少数肾病、肝病和糖尿病患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外,胶原蛋白的确是个“无害”产品。而这一点,大大降低了这些保健品生产厂家因为安全验证所带来的成本和风险。【进一步了解点击查看专题:《“皮鞋变果冻”是真的吗》】 前不久,曾有媒体称自行送检的7款口服胶原蛋白产品中3款并未检出胶原蛋白的特征氨基酸―羟脯氨酸。不过,问题曝光不久,相关企业就均强烈否认并亮出检测报告“自证清白”。 美容和延缓衰老这种功效本来就难有标准,而正因为没有标准,谎言也自然不容易被戳破。 此外,其它保健品常用的套路胶原蛋白制品也在使用,声称是A物质,其实是B物质在起作用。说是低聚果糖其实起作用的是酚酞(泻药);说是左旋肉碱其实起作用的是西布曲明(减肥药)。专业人士也普遍认为,口服胶原蛋白制品的作用来自安慰剂效应和添加其它物质(雌激素)。 民众的科学素养欠缺,容易被概念混淆,而商家也乐得加剧这种混乱 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依据国际可比标准设计并组织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公民中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仍然只有3.27%。但对比一下历史上的其他国家,目前中国的公民科学素养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时水平相当。而在所有与科学相关的信息中,中国公众最感兴趣的科技发展信息是“医学与健康”,选择比例为82.7%。(需要补充的是,即便在今天,美国民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也仅有28%,民众科学素养欠缺是世界通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