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出人意料地火得一塌糊涂,收视率、点击率、话题度都高企。红火背后,当然不是孩子萌或者有明星那么简单,那么,是不是契合着什么社会乃至时代“温度”呢?
真人秀节目少不了观众评头论足,当然批评声也不绝于耳。而首当其冲被网友专家齐批的就是曾经的跳水冠军田亮。他的女儿Cindy突然来到农村“艰苦的环境”很不适应,哭得一塌糊涂。尴尬的田亮手足无措,也不耐烦起来,问孩子“你是来表演哭是吗”,又暗示性地“责怪”孩子,弟弟妹妹都不哭,她却闹。心理学家李雪是这样说的,他和女儿感觉隔得很远很远的,就希望孩子不要给他惹麻烦,不停要求小孩不要哭,他不会停下来感受孩子的感受,陪她度过这段不安。
没想到在第一期饱受争议的田亮,在以后的节目中却成了“中国好父亲”。第四期,节目组玩起了一个游戏,让其它爸爸扮演坏人去砸小朋友们保护的鸡蛋,测试孩子们面对突发事件的反应。Cindy又大哭起来。不过这一次,田亮不再“指责”女儿,而是蹲下去耐心交流。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哭是情绪的表达,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或者放任不管。有育儿专家就说,父母应该高兴,证明孩子体力和肺活量很好,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优势引导到其它地方去。这一次,田亮做得不错,他女儿也比较快不哭了。… 逆转背后:只有“懒爸爸”,没有“坏爸爸”,除非对下一代缺乏责任感
田亮当然不会不爱自己女儿,只是和其他几组爸爸一样,他一年到头都在外拍戏,和女儿相处的时间很少。所以,也和其他几位父亲一样,多少面对独自带孩子的情景不知道如何是好。不过,据说这样一期节目让田亮夫妇意识到了女儿的适应能力不如他们想象的那般强,当然也让田亮在失败的经验中总结起来。 台湾的学者关注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关注得比较早。有学者在做了很多访谈之后发现,在父母没有育儿知识和经验的状态下,在育儿初期时,激发这些父母面对育儿问题而不是逃避的动力,主要来自他们对家庭的承诺,他们认为,为家庭“尽责”是重要的,因此愿意面对抚养孩子的责任。而一开始,他们可能会用错误的方式来履行自己的责任,例如认为自己最重要的是挣钱,让孩子衣食无忧,不过,有责任感、对家庭有承诺的男性在合适的契机就会转变过来,更好地带孩子,适应父亲的真正身份。(《父职教育与亲子关系之探讨》)
如何当父亲,是需要学习和摸索的。《爸爸去哪儿》正是在镁光灯下加速了这种对于“父职”的自我认知和改进。而一旦爸爸们具备责任感,又勤快起来(多和孩子相处,多想改进之道),自然,尽管不能尽善尽美,但是进步还是很明显的。…[详细] “爸爸当得少、不会当”是当下中国社会一个普遍现状
当得少:中国爸爸们一般忙于事业和赚钱养家,许多家庭都缺少“父教”
网友们觉得孩子缺乏“父教”,2009年,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网络跟进了一项调查,名为“觉得父亲应该怎样教育孩子?”(1988人参加)。 结果显示,60.7%的网友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26.3%的人觉得不好说;仅13.0%的人认为父教并不缺失。 当然,这是网友们的直观感受。那么有没有深入家庭的调研呢?有的。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和世界学前教育组织联合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该时间跨度为5年,涉及家庭超过1000个的调查显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有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占绝对主导地位,父亲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不到三分之一。爸爸们都去哪儿了呢?就和电视节目一样,中国的爸爸们忙于赚钱养家又或者忙于经营事业。针对北京3~6岁幼儿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80%以上的幼儿园大班爸爸承认从没开过家长会。 这样的结果就是,经常和孩子一起吃饭、一起说话、一起玩儿的父亲不是主流。2010年发布的一个亲子关系报告就称,67%的父亲平均每天与子女交流的时间是1小时以下,这样的母亲在五成左右。而中日韩美四国的教育学者曾经做过一个联合调查,结果是,中国高中生选向网友倾诉的比例都比向父亲倾诉多,在四国中垫底。 还不会当:尤其在家庭的结构、价值观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
台湾的学者在研究“父职”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个案。有一位父亲,从小在非常传统的家庭当中长大,责任感爆棚。大女儿出生后,他更努力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反正我就是拼命的工作,要钱给你。”后来,他婚姻触礁又失业,一个人带孩子,压力巨大,他才明白“父亲”这两个字还有很多的含义和方向。“尽责任”的基本价值观让他开始学习如何履行父亲的职责。
这样一个对岸父亲的经历,在大陆父亲身上也适用。因为随着时代变迁,家庭的价值观也在变化。就拿80后父母来说,他们在儿女的身份上,就经常和上一辈的人存在价值观的冲突,非常反感“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权威式教育。物极必反,负面的示范,会让很多人更加谨慎,以求不重蹈覆辙。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他在2011年的父亲节演讲中提到过他父亲两岁就离开他,所以在缺失父爱的环境下长大的他努力尽父亲的责任,以免童年的缺憾再在孩子身上上演。然而,到底如何当?很多人却很茫然。不过,心理学家认为,“不论是否认同父亲,在缺乏其它讯息或模范下,上一代父亲的亲职行为常会是下一代的第一个父职脚本。”所以,如果不自我探索的话,可能那个体内的“上一代父亲”就不会改变,长不大了。像是美国、瑞典等国,就有“爸爸培训班”来帮助大家,可是这样的项目在中国算是凤毛麟角。… 一个讲各类爸爸如何带孩子的节目就充满社会意义,并充斥着别处见不到的“戏剧性”
所以,在《爸爸去哪儿》第一期刚出来,就一片叫好声,有人就说,70后80后乃至90后都开始当父母了,却面临着许多教育难题,这个节目让他们很有代入感,在看别人的错误时,也想到自己的错误,在看到别人的经验时,也学习到经验。同时,那几位父亲也确实各有所长、所短,比如林志颖带孩子很细腻,在被夸有爱的同时又被指带出来的小孩不独立缺乏男子气;郭涛带孩子很粗放,在人们肯定他家石头是小男子汉的同时,又觉得他这个父亲过于搞权威;张亮喜欢和儿子做朋友,在人们夸他善于循循善诱的同时,也有人质疑会不会少了父子的界限,从而不会给孩子立规矩……而对于那些准备做爸爸的人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提前“围观”。当然,对于更广泛层面的观众来说,和孩子相处时间不多的爸爸现在独自带孩子,这样的真人秀就充满了很真切的戏剧冲突,兼具娱乐性,很吸引人。要不,有萌孩子的节目不少,“宝贝赖上大明星”这样的节目也存在了许多年,怎么唯独《爸爸去哪儿》红火了呢?而如果是“妈妈去哪儿”,恐怕很难有这个效果。…[详细] 父亲教育缺位后果很严重,所以应该让爸爸们有更多的亲子机会
吃惊的是,有研究表明,父亲教育的缺位造成问题孩子的“贡献”居然大于控制性溺爱
对于问题少年,人们往往想到不当的教育方式的毁灭性,例如李双江和梦鸽对李天一无原则的溺爱。令人吃惊的是,“父爱的缺位”对问题少年的“贡献程度”其实要大于溺爱或者父母对子女控制性的爱,排在第一位。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心理卫生指导中心教授陶然就曾经撰文道,通过我们近6年来的5000多例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病例研究,发现这些青少年中,所有孩子均有不同程度的父爱缺失(主要是父亲功能缺失),在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的相关因素中排第一位,排第二位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溺爱加控制(控制性溺爱),以上问题统计发现高达87%。这也和国外的统计一样。而这样的影响可能是一生的,澳大利亚今年9月份公布的一份报告回顾了学界的相关研究,表示,父亲冷漠、与孩子疏远的话,孩子有更大风险在成年时期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和躁郁症等。这些人吸毒酗酒的可能性为普通人的2倍,犯罪可能性为10倍。… 当然,在孩子的智力发展、人际交往、品德培养等方面,父亲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男女确实在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上差别很大,在婴幼儿时期,母亲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父亲则更多是通过身体运动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在游戏规则方面,母亲倾向于迁就孩子,而父亲则更注重“立规矩”,父亲对孩子形成勇敢、自信、果断的个性更为重要,而母亲对形成稳定、温顺、合作的个性则更为关键。 有给予就有馈赠,履行父亲的职责,对爸爸也是成长
心理学家Snarey认为,成人有三种类型的繁衍感:生物学的繁殖(指孩子的出生),父母的繁殖(指抚养孩子的活动),社会的繁殖(指关怀年轻成人:作为一个良师益友、发挥领导才能、延续子孙后代)。父亲参与、养育行为可以满足男人这三个方面的繁衍感,促进男人的成长和成熟。男人抚养孩子的经历和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促进了他们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孩子的到来还会导致男人为了孩子而增加与邻居、社区团体的交流,而这些社会关系可以持续到他们的中年。所以,父亲参与养育活动与男人的成长、成熟和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高参与的父亲,可能会在中年期成为“好配偶、好工作者和好市民”。难怪台湾的一项研究居然发现,一般人刻板印象中,育儿会阻碍男性生涯发展的想法并不正确。育儿投入与生涯成长(职位上升)有正相关,与婚姻满足及社会关怀感受亦有正相关。另外,重温和学习孩子身上的一些美好品质也是收获。…
天天主动承认说谎并且求责罚这段播出后让许多大人也很感动于孩子世界的单纯 所以,让爸爸们都有机会多参与子女教育太重要了
诚然,更多地参与子女教育是观念、态度、行动力上的问题,例如以前一项在上海的调查就发现,知识水平越高的父亲整体来说越忙,但是他们却比知识水平低的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多。不过创造条件还是很重要的。像《爸爸去哪儿》中娱乐圈的爸爸那样,上节目带孩子是工作,可能还有酬劳,这种机会太不可能跟普通人相关了。 但是在瑞典等国,带薪育儿假中有一个月是专属于父亲的“爸爸假”,2002年,“爸爸假”延长至两个月。如果父亲不用就失效,母亲不能代替父亲来享受。在英国,从2009年4月起,女方生下孩子6个月后便可以选择返回工作岗位,把余下的6个月产假留给丈夫或男友。国外经验不少。 剩下就是观念问题了。2010年的民调显示,71%的美国人认为做父亲是一个男人最重要的角色,所以全美的调查是,九成以上和孩子住一起的父亲会经常和孩子聊天,听孩子讲他一天的所见所闻。而在中国,尽管很多人还是认为父亲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社会或多或少还是以事业的成就作为成功最大的标志。…[详细] 结语 孩子,踏上旅途,成为大人;大人,踏上旅途,成为父亲。养育就是一个给予和获得馈赠的过程。所以,《爸爸去哪儿》的全民热播当然不是偶然,缺什么就要补什么,父亲教育的严重缺失,是时候该更正与改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