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3”改革方案深入分析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作者:徐达内 来源:金融时报   
2013-10-30 15:01

alt

 中共官方昨天傍晚通过新华社宣布,十八届三中全会定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

因为30多年来的历史惯例,对新任领导层可能借三中全会出台重大决策的预测和期待与日俱增,民间普遍寄望于习李在经过一年的预热期后,能够以这次会议为正式起点,推进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

所以,这条消息也是昨夜今晨中国各路关心时政的媒体当仁不让的头号新闻,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现代快报等都用上了大红标题。

作为最靠近中南海的喉舌,人民日报自然是要沿用新华社电稿原题,把这篇《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拟提请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的文件审议》作为头版头条,不过,旗下人民网则是将阐述重点放在了“改革”上,专程配发《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化改革激扬发展活力》《人民日报评论部七评“深化改革进行时”》作为烘托。

在昨天的晚安帖中,@人民日报也是一派拨云见日的宏伟气象:“中央政治局决定11月9日召开三中全会,吹响新一轮改革的号角。改革有风险,不改革就有危险;调整有阵痛,不调整就有长痛。没有改革,如何释放社会活力?离开改革,何谈实现公平正义?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但仍要相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总有达到目的的一天!”

在大字公告“十八届三中全会11月9日起召开”之时,云南信息报选择了新华社电稿中没有的一句话作为副题——“将全面深化改革,‘范围和力度都将是空前的”。

这句“空前”宣示,来自俞正声。上周六,新华社发稿,称这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发言指出,“下个月将召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主要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这一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必将强有力地推动大陆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被释放的预告消息成为媒体聚焦热点,即“383”改革方案。过去十几天里,这个数字代号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的名字,已经传遍天下。

刘鹤一夜成名,是拜华尔街日报所赐。这家美国媒体本月7日刊文,将这位今年年初履新中财办主任的官员定义为“中国经济政策规划中的关键人物”、“下一个10年经济计划的重要制定者”:“刘鹤目前面临的最迫切挑战是督导今年11月改革方案的制定。布鲁金斯学会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李成说,大约几个月前他把七个‘研究小组’集合在一起,研究金融自由化、财政政策、放松管制、城镇化和地权等问题……今年6月刘鹤获得批准后,央行策划了一场‘钱荒’——放任银行彼此借贷的银行间市场的利率上升到高达30%,造成信贷枯竭——以促使银行服从央行的愿望。刘鹤还曾支持周小川有关允许外国人扩大在中国的投资,及允许中国普通投资者投资海外的计划。”

在这篇外媒报道被编译传播后,国内媒体多有跟进。其中,每日经济新闻9日发表的《前瞻者刘鹤:制定经济政策,个人发挥作用很有限》尤为流传广泛:“尽管刘鹤的办公室在回复华尔街日报的电子邮件时表示,刘鹤认为外界对自己在中国经济政策制定方面扮演的角色有许多误解,中国的经济政策是通过一个集体决策体系制定的,任何个人发挥的作用都是相当有限的。但是,无论是昔日身处国家计委的改革前线,还是后来作为幕后的决策智囊,刘鹤看问题的前瞻性,多次体现在我国出台的多项宏观政策中。‘除了作为中央领导人的建议者之外,他(刘鹤)本身对于政策的制定有很大影响。’有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由刘鹤署名的旧文《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亦被重新发掘出来。尤其是文中以下两段,成为各方议论焦点:“危机爆发后,决策者总是面临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三大挑战,市场力量不断挑战令人难以信服的政府政策,这使得危机形势更为糟糕”;“民粹主义承诺改变了大众的福利预期,加大了对政府的依赖,也放松了自己的奋斗决心,是效果极其负面的腐蚀剂。致命问题是,一旦大众的福利预期得不到满足,社会心理很快发生逆转,并形成蔑视权威、拒绝变革和仇视成功者的强烈氛围。与此同时,超出收入能力的过度财政负债和福利主义相应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政府和民间相互影响,其破坏力在目前的欧债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媒体纷纷给刘鹤戴上高帽子的同时,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当时所发布的观察报告点出了另外一面,刘鹤所言“危机爆发后决策者面临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经济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化的挑战”,说的“就是那些热衷政治的人与媒体最乐于喷口水的领域”,而刘鹤的市场化改革显然不会满足被民粹主义影响的“福利预期”,再加上在温家宝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所扮演的智囊角色,“微博上,对他和他的经济蓝图持‘谨慎乐观’态度的人,不在少数”。

就是在这种“谨慎乐观”的气氛中,“383”改革方案被适时重温。上周六,中新社播发《官方高层智库勾勒中国改革“路线图”》,宣称中国官方高层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中心)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公开信息显示,负责方案制定的国研中心课题组由该中心主任李伟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鹤担纲领衔,国研中心多位资深专家参与写作。所谓‘383’方案,是指包含‘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的中国新一轮改革路线图。”

第一个3是指:“新一轮改革目标是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治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措施是推动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企业体制的‘三位一体’改革。”

8是指八个重点领域的改革,包括“行政管理体制、垄断行业、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体制以及对外开放”。

后一个3是指涉及上述八大领域的三大改革突破口:“一是放开准入,引入外部投资者,加强竞争;二是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设立‘国民基础社会保障包’;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入市交易。”

除了为改革制定“路线图”,报告还给出了改革的“时间表”,建议将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即2013年至2014年的近期改革、2015年至2017年的中期改革和2018年至2020年的远期改革。

这份报告早在10月1日出版的中国改革杂志上就已全文刊登,虽然从从中新社报道的最后一句看,这也更像是一篇新书推广稿,但是,“383”的数字组合还是就此走红。

次日,南方都市报即以《官方智库发布总体改革建议》作为头版头条,更加详尽地摘录了报告中“尺度很大”的不少提法,包括“集体土地直接入市,小产权房有条件转正”、“对审批项目规定审批时限,到期不批复视为同意”、“建立公务员廉洁年金制度,公共部门及国企领导班子、新提拔干部率先公布个人财产”、“房产税一定过渡期后全面推开,明确为区县级政府主体税”、“基础养老金由中央提供,按事权优先原则,调整优化税收划分和转移支付制度”、“关键部门应向全国人大定期汇报,凡不涉及国家安全的统计数据及其计算方法,应及时公开”等。

眼见这场略有些迟到的“重新发现”,作为首发媒体中国改革杂志的掌门人,胡舒立在微博中感慨,“此文发表近一个月了,今天引起高度关注,足见时间逼近而迫切心更甚”。

而根据第一财经日报引述的分析,“除国研中心的官方背景外,作为该报告领衔人之一的刘鹤近期被‘曝光’为三中全会经济方案的主要起草者,是该报告再次升温的一大原因……该报告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还在于其‘尺度很大’,许多诸如涉及行政审批制度、反腐倡廉制度、土地制度、财税体制改革等内容,均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其提出的政策建议也更直观和大胆。”不过,在前天这篇文章的开头处,第一财经日报同时也引述政府高层智囊人士之言,降了点温:“报告基本以国研中心的自主研究为主,属于提供给中央参考的众多咨询报告之一。市场对本次全会的期望较高可以理解,但不应因为国研中心的官方智库背景和该报告系统性的经济政策而做过多猜测……该报告大约是在今年年初开始启动,课题组集结了中心大量资深专家。彼时刘鹤还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作为整个中心的大型课题,刘鹤挂名符合规律,因此也不能将该方案解读成为某个单独个人的意志。”

转载之时,各门户确实将“‘383’方案仅是三中全会参考报告之一”、“市场猜测过多”作为了首页标题——然而,已经升高的温度岂是那么容易降得下来?

不仅是第一财经日报配发了《“383”方案里的改革期许》。前天,中国媒体集体上阵,共许宏愿:东方早报预言《“383”方案将助力中国改革由深水区突围》,长江日报寄望《强化扩大开放对深化改革的倒逼作用》,南方日报称赞《令人振奋的“383”改革路线图》,成都商报更是花费了半个评论版,针对方案中的各项措施,发表《公平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座右铭》、《好“智”不能滞留在“库”里》、《廉洁年金可不可以有》,以及邓聿文专栏《最紧要的改革是什么》:“就目前而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假如让社会来选择的话,当下最应该先改的,或者说最需要、最关键的改革,会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改革,是改政府,也就是李克强总理所说‘壮士断腕’般的‘自我革命’。”

更早一日,新京报就已经在用俞正声那句“三中全会深化改革力度空前”作为头版头条的同时,发表社论《让“改革之声”成为时代最强音》:“国研中心提出的改革设想,堪称‘对症下药’。不过真正要让改革深达每一个问题和领域,除了在宏观层面进行规划外,针对每个具体领域的改革,也需要缜密设计,拿出一个个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改革时间表。如此才能突破各种既得利益的阻力,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未来几年,是我国转型改革的关键时期。能否在这个阶段通过改革有效理顺投资消费关系、政府市场关系、中央地方关系,决定了改革能否跑赢危机,也决定了我国能否走上公平可持续发展之路。”

及至昨晚官方确认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中国的市场化媒体又是几乎毫无例外地重提“383”方案。

各大门户今晨首页头条位置所荐,即为新京报的通版解读,尤其是所谓五大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依法治国”、“期待住有所居”、“政府职能转变”。

除了援引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有关“今年的会议到11月份才开,不是政治考量,而是准备过程的需要”的解释,京华时报亦有头条评论《改革回应期待,中国更美前行》:“这几个月来,这几天里,有关具体改革的议题,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从全面性的‘383方案’,到具体的廉政年金制度、放开二胎、土地制度改革等,说得不亦乐乎。这些未必与最后的改革方案相合,却反映出民众关注的热点所向。百姓的期待正是改革的指向,改革的价值理念,乃是顺应百姓的心声。也只有回应了百姓的核心关切,中国才能获得更美的前行力量与速度……改革已入深水区、攻坚期,单纯的“帕累托改进”已经没有。中国要更美前行,必须深化改革。同时,又必须走得稳。这便是当下中国改革面临的整体环境与要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尤须谨记‘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这样的告诫。”

21世纪经济报道昨天的头版头条已经是《“383方案”搅动资本市场:公募伺机而动,私募先行潜伏》,今晨据此再发社评《财税体制改革,需要攻破坚冰》:“近日国研中心公布的“383”改革路线图备受瞩目,其中财税改革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1994年分税制改革对增强中央调控能力和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具有积极意义,但因为改革不彻底,未对中央地方财权事权做出科学合理配置而遗留弊端,最明显者就是地方债问题愈演愈烈。‘383’方案建议将基础养老金、司法体系、食品药品安全、边防、海域、跨地区流域管理等划为中央事权。这或许意味着在处理中央-地方关系上不准备走另一轮分权的道路,而是中央继续收权。”

此外,还有《聚焦土地流转养老并轨,收入分配组合建议频出》:“不久前,国研中心‘383’改革方案总报告中就提出,将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房屋等资源确权、登记、颁证到每个农民。实施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在现有土地权属基础上,赋予农民集体土地处置权、抵押权和转让权。一旦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平等进入非农用地市场,将给农村土地带来合理定价,并增加农民财富。”

同为财经专业媒体,第一财经日报将预测重点放在了“房产税或扩容”、“管网分开、管运分离将入议题”上,并有《三中全会侧重全局注重整体性、系统性、配套性改革》,获搜狐重点推荐——改题为“习近平提出‘习六点’为三中全会定调”。

所谓“习六点”,也就是3个月前最高领导人的表态:“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23日在武汉市主持召开的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被认为是本届三中全会的定调。会上习近平提出‘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等六个重大问题。”

根据这篇报道描述,“尽管三中全会还未召开,但本届政府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决心已经十分明显”:“半年多来,本届政府多次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并在多个场合强调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少分析人士认为,习近平和李克强都主张让市场机制在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而且经济学家认为政府通过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不再行之有效,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暗示打算将经济增长重心转向内需。”

的确,虽然上海自贸区的开发进展让不少市场人士难言满意,但国务院新近宣布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包括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等限制、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等,又为李克强的改革决心赢回了一些掌声,南方都市报昨天就有社论宣布《取消注册资本门槛,深远意义不在眼下》。

然而,还是按照第一财经日报所引述的智囊人士说法,“十八届三中全会总体属于一次高规格的全局性会议,将在各个方面以顶层设计的角度做出规划,预计在社会关心的细节上不会有太大突破”——而这正是互联网上一些民间意见领袖的失望所在。

所以,环球时报要来强调“过于关注互联网上掌声的多少是浮躁的”。今日社评《“383”报告引领改革建议值得关注》写道:“‘383’路线图涉及的改革领域相当宽阔,它从侧面印证了一点:这次改革的力度可能会很大,涉及面会很广,而不是零敲碎打的修修补补。然而‘383’报告出台后,关注极高,但舆论的反应可不全是鼓掌。比如针对公务员廉洁年金的反应,争议、揶揄占了大部分。这一切再次显示,改革的民间呼声虽高,但真实舆论环境却是复杂的,民粹主义对改革的‘挑肥拣瘦’尤其严重。还有一些声音认为‘383’方案的改革程度还不够深,特别是没有触及政治体制改革。这也反映出,社会上总是会有新的、以及更激进的改革要求。如果全社会竞赛口头谈论改革的尺度,不仅政府会显得‘保守’,官方智库也很难长期扮演振臂一呼举旗者的角色。”

诚如斯言,不论是民粹主义反对者刘鹤的“383”方案,还是三中全会许下的愿景,在微博论坛上都有不绝于耳的冷嘲热讽,尤其是基于“政左经右”的时局判断,对政治改革能否重启的预测多为悲观。

大V商人潘石屹算是没有死心,他今晨微博留言,“我周围的朋友包括我,期待着三中全会能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打破那些阻碍进步的桎梏(尽管很难,桎梏很牢固)”——这份曲折心情,应该也符合财新网一份调查数据中的民意图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幕前夕,社会各界对此次于关键时点举行的中央委员会聚会寄予较高期待,并希望会议就经济、社会及政治领域深化改革提出切实措施,特别是政府自身改革和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财新于本月就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举措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到上周末共有30位经济、金融、企业及法律界人士作出反馈。其中,14位人士对此次会议重启改革议程表示‘很乐观’或‘比较乐观’;13位的预期为‘中性’。财新网同时进行的网上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网友对会议持‘中性’态度,占比最高。”

当然,最好,还是如每日经济新闻所说:“据昨天的会议报道披露,备受外界期待的改革方案已经基本成型。国经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会给大家比较满意的回应,可能会超出预想。”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