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中对儿童安全教育不同态度 |
中国留学生 - 留学动态 |
作者:科学时报 |
2014-08-31 10:52 |
近日发生多起女大学生搭黑车被伤害事件得到社会关注,媒体和公众将之原因基本总结为两方面,一是搭陌生车,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二是黑车管理不力、公交运力不足等等。由“不要搭陌生车”的防范总结又引发了“不和陌生人说话”儿童安全教育的思考。(一点都不奇怪,我们从下就被这样教育着。) 儿童安全教育,孩子到底该不该和陌生人说话?关于这一点,加拿大的做法与我们有很大不同。加拿大安全理事会(CSC)认为,“陌生人会带来危险”这样的教育理念将阻碍孩子们发展社会交往技巧和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培养的判断能力。 给孩子灌输陌生人会带来危险的教育是多么不明智。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2005年6月,一个11岁男孩在犹他州的荒野里迷路四天。这几天里,每当他看见搜救他的人,他就故意躲起来,担心有人会“偷”走他。当然,这起“捉迷藏游戏”最终结束了,他被找到了。 CSC认为,其实一个孩子并不知道如何去界定谁是危险的“陌生人”、谁不是。“不和陌生人说话”这个看似合理的教育规则,目的是防止孩子被绑架和被拐卖,但往往这类事件却发生在与孩子熟悉的人当中。“陌生人”看上去一定就不友善吗,还是相反方面,友善的人看上去一定okay和慈祥,一个孩子会经常这样思维着。另一个会带给孩子混淆的认识是,大人可不是象他们那样做的,他们反而要经常与陌生人打交道。 遭拐卖、绑架概率毕竟相对较低,孩子到处乱跑是大量发生的,这是他们的天性决定。跑丢了的时候,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身边的陌生人。在类似这样的一些场合,陌生人没准还是孩子的救命恩人。 CSC认为,正确的儿童安全教育,是培养孩子们保护自己远离真正威胁和危险的思辨能力和行为习惯。如果走丢了,教育孩子留在原地,努力吸引他人注意并等待救援人员,要找身边穿制服的人、商店或餐馆的服务员和带孩子的妈妈,或者到信息服务站求助。教育孩子记住家庭住址和父母的电话号码。让孩子知道如果遇到一个令人讨厌的人,无论是否认识,要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觉并寻找他们自己认为可信赖的成人的帮助。(注:关于这一点值得思考的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是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CSC鼓励家长们设计一些“what if”的场景来培养孩子正确安全应对的思维和能力,如在商场里走失了,在公园里别人给你糖果吃,一个陌生人要开车带他走等等。CSC建议家长们要考虑孩子们对他们所生活环境的感受,在安全方面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积极向上的信息而不是恐惧感。 加拿大儿童安全教育理念给了我们这样的思考,“不和陌生人说话”意味着这个社会很险恶?从而失去了对陌生人的信任甚至是对社会的信任。所以街头上摔倒的老人没人敢扶,深圳女白领地铁站里心脏病突发没人敢上前施救,“奔驰大叔”先拍照取证再救人等等,这些是不是“不和陌生人说话”教育的结果呢? 一名男子骑电动车时撞倒一名女子后溜走。这时,路过的奔驰车上下来一位50多岁的大叔。。。。。。大叔第一个动作,先拍照取证,第二个动作,再帮忙扶起女子。 最近,酝酿多时的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公布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见义勇为”内容被删除,增加了“会自护懂求救”内容。针对“见义勇为”该不该被删除,有许多学者人士提出了不同意见,从“见义勇为”到“会自护懂求救”虽然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是社会价值观的进步,但“会自护懂求救”关注的仅仅是自身,即通过各种可行手段来保全自己,而当他人发生危险时则可“袖手旁观”?这意味着在教育孩子保护自己安全的同时,对健全人格却进行了断章取义的切割,把责任和担当剔除在外。所以有学者建议,删除“见义勇为”,应加强“见义智为”方面的教育,遇事沉着冷静,学会“智取”方法,这样做传递了正能量,而不是人际冰冷的人格塑造。 所以,“该不该和陌生人说话”、“该不该见义勇为”和如何“见义智为”的儿童安全教育,关乎着孩子们甚至到成年时正确的安全观和安全能力的培养,也关乎着对所生活的社会是否信任价值观的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