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马英九出访 蔡英文怕甚么?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作者:世界日报   
2016-06-14 11:26

台北总统府提四项理由,否决马英九申请本月15日访香港,在“亚洲出版业协会”发表演讲。蔡英文这步棋,甩了马英九一巴掌,同时也给自己一记响亮耳光,她就职演说才宣示推动真正和解,包括对大陆、对内部,但如今表现,反证气度和格局不过尔尔;同时,卸任总统被禁止出访,对台湾的民主开放形象,是一记重击,印证蔡英文更重视绿营的集体“报复”情绪。目前尚无起诉马英九的讼案,但有100多个诉讼等着他,应不会让马卸任的日子好过。

平实而论,卸任元首在中华民国当前敏感处境下,尤其两岸情势复杂万端,出访的确带几分敏感性,须衡量各种因素和得失。但总统府驳回的理由牵强,简单归纳就是“泄密”之虞和“不信任”,稍作分析会让天下人笑掉大牙。

其一,总统是民主国家的选民托付,在位时接触国家最高极机密,卸任虽意味任期结束,民众托付的权力和义务关系终止,除非犯法,并不表示卸任总统“人格破产”,不再被信任。所以卸任总统有礼遇条例、有办公室、有秘书和随扈保安。总统府难道暗示5月20日前马英九在位不可能泄密,5月21日起就有泄密之虞?此逻辑如成立,今后所有卸任总统是否都须“禁足”“软禁”,包括蔡英文将来卸任后?

其二,总统如对国家不忠,想泄密,任内就可进行;无论卸任多久,有些机密依然有效,如要泄密也可透过不同管道、方式传递,何需亲自出国才能泄密?何况马英九已表明同日来回,每一项行程都公开、透明,欢迎媒体随行监督,全部行程仅七小时,如何泄密,防范太不合情理。

其三,联合报社论指出,李登辉2000年5月20日卸任,6月27日即以探亲及熊彼得学会邀访为由,出访英国五天。距他卸任仅37天,比马英九访港距卸任25天多12天;这12天之差就能理直气壮阻挡马出访,明显属差别待遇,侮辱马“不值得信任”,却反衬蔡英文器量狭小,权力的傲慢着实可怕。

其四,与卸任后因贪污被判刑的陈水扁比,蔡政府“党同伐异,双重标准”。扁尚在保外就医,依规定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但在扁家和绿营施压下,法务部允许扁参加凯达格兰募款餐会,强将“会客”解读为有益其身心的“治疗”,准许扁在餐会旁包厢会客。对贪渎判罪定谳的扁礼遇,对愿帮台湾在国际发声的马悍然拒绝,传达什么价值观?令人很难苟同。

其五,总统府指香港属高度敏感地区,风险难以管控,时间紧迫,难和中国大陆和香港充分协商。蔡政府关心起马英九安危来了,真是“体贴”。情况却正好相反,驳回马英九申请,应在表达对港府不信任,间接反击北京在蔡上任迄今的“冷遇”。

北京当然关注台湾政局,但轻重拿捏须恰到好处。在北京看来,如何对待马英九是台湾内部事务,干预反而会加深蓝营被抹红为“卖台”“中共同路人”等顾虑,所以国台办仅用“注意到了”评论,观察后效。此事可能成民、共两党关系冷热的寒暑表之一,还会有后续影响。

绿营普遍有个思维大误区,即认定陈水扁卸任后被起诉,完全是马英九指使。他们认为,法院包括非属审判系统的检察系统,都属“执政党御用”。绿营从不检讨扁家是否运用职权敛财,是自作孽,罪有应得。再退一万步说,如属马英九下令查办,绿营如今执政,可公布资料,或控马干预司法,而扁案案情总应有是非对错标准。但蔡英文上台迄今似藉各种方法,平衡和满足内部对执政的期待,撤回起诉太阳花学运学生、课纲撤回,和否决马英九出访,都属同一脉络。

其实,蔡政府最惧怕的,是马英九逐步与北京协同建立“第二轨对话”管道,重启扁执政时代,连战、吴伯雄、宋楚瑜等相继访大陆的历史,使蔡英文政府被边缘化。北京对蔡坚拒明示承认“九二共识”,已关闭两岸陆委会、国台办沟通热线和对话管道,随着两岸争议增加,未来如出现僵局,蓝营的第二轨就有发挥空间。只是当年国民党在立院占三分之二多数,朝小野大,如今国民党在立院仅有35席,不到三分之一,第二轨既无法发挥破冰效果,更无法运用国会多数影响决策,只是仍具象征意义,蔡政府也忌讳面子难看,急于想防微杜渐。

马英九出访事件暴露绿营缺乏信心、执政运作粗糙,心心念念的只有政治报复,或许还担心马英九抢去蔡英文月底即将出访巴拿马的国际锋头?以民主开放自豪的台湾,卸任元首却被禁足,真是贻笑国际,让蔡政府和台湾形象都蒙羞。

 

weibo365     weixin365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