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owsprings201603

scroll back to top
沧桑书台垂千古/湖南 解黎晴
旅游频道 - 文字游记
作者:解黎晴   
2013-04-19 00:09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歌吟的独步古今的布衣情怀和宽博恢弘的政治抱负,被千百年来的仁人志士所推崇,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其实,警句之思初萌于湖南安乡县城西北的虎渡河畔,书院洲上,兴国观里。范文正公读书台便常常迎来四海景仰、五湖拜谒的游客。
      范仲淹( 989 — 1052 ),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好学,力行,敢言。仁宗宝元三年(公元1040年),西夏攻延州,他与勋臣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元昊惧他“腹中有百万雄兵”,当时边境流传一首民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不敢恣肆骚扰。是北宋首轮政治革新“庆历新政”的领袖,官至参知政事,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重农桑,减轻徭役,整顿武备,推行法制。他的文治武功,彪炳汗青。但范仲淹年少时,又是如何来到云梦泽畔的安乡读书的呢?
      《岳州府志》、《直隶澧州志》和乾隆、民国版《安乡县志》载记了一段神奇的掌故。
       范仲淹系范墉和续妻谢氏所生第五子,两岁时,父亲病逝。其母迫于家贫改嫁朱文翰,宋真宗至德至咸平年间(公元998年)朱出任安乡县令,范仲淹“侍母偕来”,被寄放在书院洲兴国观读书,“寒暑不倦”。
       兴国观,又名南相寺,雄踞在鹳江(澧水别称)之心的书院洲上,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观之后院东侧耸峙书舍,舍前卧一石台,人称读书台。此地很少有前来跪拜的香客,高墙边的钟声也飘到云外,窗前丛丛芭蕉,绿叶如伞,每当“骤雨来集,秋风送响,飒然可听”。范仲淹“少有志操”,以天下为己任。一日薄暮,希文背诵诗文渐入佳境,忽然, ​​天上乌云滚滚,秋风飕飕,淅淅沥沥的雨点洒在身上,竟浑然不晓,直到观中的司马道士送来雨伞,一身衣服才未被飘湿。后“书台夜雨”被誉为名垂后世的胜地,成为勤奋好学的典故。
       范仲淹的生活虽常常食不饱腹、衣不蔽体,但清贫十分不坠凌云之志,窖银三万不易节操之心,读书更是万分刻苦 —— 饿了,时时用瓢舀清水充饥;冷了,常常把手捂在胸窝取暖;倦了,便走出书斋,登临高阜之顶,远眺梁药晴峰,近收黄山瑞霭,颧港苇林,翩翩飞来水鸟,云横点点村舍;鲸湖古渡,悠悠响起渔歌,高扬片片风帆……目送洪波直下洞庭,胸怀激荡浩然之气!
       五度寒暑,范仲淹的足迹也踏遍了澧州。除了 ​​在兴国观读书,澧州城西也曾一度借居求学。屋前的两口池塘,铜镜新磨,云影徘徊。他固定在一口 ​​塘里醮水磨墨洗砚,固定在另一口塘里荡涤朱笔。日久天长,这两口池塘里的水和虫虾也被分别染成了淡墨色和朱红色——足可量取范仲淹励志苦学的韧劲和毅力。后来,人们就把一池池水如墨的池,叫洗墨池;一池池水似丹的池,叫朱池。
       澧兰百姓对范仲淹苦读、志操、善政等懿行极为敬慕、推崇并以之为法度,不仅留存荡漾丹心映照的千古名池等古迹,在他辞世不久的宋仁宗皇佑四年( 1052年)兴建祠堂纪念,而且根据传说在书舍遗迹重建范文正公书台。宋宁宗庆元二年( 1196年)丙辰范仲淹逝世一百四十四年,范处义以殿中侍御史持节荆湖北道,巡视安乡,见“文正范公读书堂在焉”,晓谕县令刘愚,将“读书堂”扩为“范文正公读书台”,并绘像供人祭祀,置祭田四十余亩以敷开支。 《宋史》将此事做为刘愚的政绩进行称颂。
       三十一年后,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州太守董与几为“使四邑之士,仰其高风而景其遗行”,又于府治近城修建“范文正溪东书院” ,宋理宗宝庆三年( 1227年)承直郎澧州军推官任龙友为此写了一篇《范文正溪东书院记》。自南宋以来,在范仲淹曾经生活和就读过的安乡,经多次水淹、火焚、兵毁,供神道的兴国观早已湮没,而范公书堂仍然耸立。历代政要、名贤前来瞻仰、凭吊,留下了大量的诗赋。明代孙斯亿在《范文正公读书堂》前徘徊 —— “小范书堂古渡前,石炉朝暮袅寒烟。映阶枫叶红似火,绕举芦花白似绵。图使湘沅偕母日,干戈辽夏报君年。宗臣庙貌丹青在,怅望威容一怆然。”古渡,至今仍在流传丐仙凌晨拂开波涛,带领百姓在此涉过澧水的神话。这便是名播湖湘的“安流晓渡”胜景。明代皇帝自朱元璋开国后,英明者少,奸佞者多,外患日重,国难日深,诗人企盼革新政治、整军御敌的明君、贤相、良将而不可得,面对冷落的宗臣庙貌,能不“怆然”流涕吗?
       清康熙年间的翰林张明先在《书台夜雨》里神游 —— “胜状高楼记岳阳,谁知踪迹始安乡。荒台夜夜芭蕉雨,野寺年年翰墨香。事业当时留史册,典型此地是宫墙。梦中遥忆潇湘景,鹳港悠悠澹水长。”玄烨皇帝为巩固满清统治,推崇范仲淹,御赐“济世良相”金匾,高悬书台之上。张明先认为,范仲淹之所以呕心沥血铸就《岳阳楼记》名篇,是因为他少年时曾经在安乡生活、读书,与洞庭湖有过朝夕相见,四时共处的缘份。
       清道光时官至两 ​​江总督的陶澍为深柳书院讲堂写有一幅楹联——“台接囊萤,似车武子方称学者;池临洗墨,看范希文何等秀才。”他还曾在《范文正公洗墨池》边踱步,游赏,咏哦——“古波盈盈石子黑,犹作砚池风雨色。八百年来迹不湮,小范老子曾洗墨。丈夫意气无近名,廊庙未易江湖情。想当四片画粥日,岂只弄笔称书生!乃知佳境因人异,一水一石关精意。不然笔墨徒污人,姓字反为山水累。不见一勺莱公泉,拂须参政名不传。”“想当四片画粥日”,典出南宋名宦楼钥的《文正公年谱》,长山苦读时,每天煮八两粟米粥,摊凉后在表皮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吃两块,而就粥的菜肴则是少许切成碎段盐拌的韭菜。后人称为“断齑划粥”,宋释文莹《湘山野录》亦有记载。少年时代的艰苦生活影响了范仲淹的一生,晚年他总结自己的人生体验时深有感慨:“屡经风波, ​​惟能忍穷,故得免祸。”仅以此分析范仲淹一生的重用和贬黜并不全面,但这终究是他做人为官最基本的品质。古往今来那些因贪财货而最终杀头的人,其实懂得甘于清贫免祸自安的道理,但他们就是不能“忍穷”,而且贪得无厌。最后四句诗说有的人为美景增光添彩,有的人却污秽名山胜水,作者列举了常德“莱公泉”的典故,寇准、丁谓南迁在甘泉寺题名,前者美名流传,后者却鲜为人知。
       按宋代封谥的礼制,“道德博洽曰文,经天纬地曰文,内外宾服曰正。”文正当为大臣的最高谥号。在文学上,范仲淹写过著名的《岳阳楼记》,雄视千古,广为传诵;在词赋上,范仲淹却是宋词中“言志”一派的先驱者,他的《渔家傲》表现士大夫的壮烈意志和逸怀浩气,使词具有较多的社会内容和开阔的风格。因此,“问学精勤,立大志于穷约者,莫如范公;成大勋于显用者,亦莫如范公。”而范仲淹少时就读于安乡,不仅是潺陵的荣幸,更是武陵的荣耀。

       作者简介:解黎晴,桃源土著。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常德市散文家协会副会长。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诗刊》等380多家报、刊、出版社发表1200多件作品。曾30次获全国及省市级文联、作协和《中国作家》《人民文学》等举办的全国性文学奖。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