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owsprings201603

scroll back to top
拜水都江堰 /四川 何曾
旅游频道 - 文字游记
作者:何曾   
2013-04-02 18:46

alt

                                                             

       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都江堰,一直让人感到神奇与震撼。我想,到都江堰,或许用余秋雨老师所说的“拜水都江堰”这一宣传语,是最合适不过的。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工程:长城、故宫、十三陵、颐和园……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留在世界历史上的民族瑰宝。而位于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无疑是我们这个民族在世界历史和水利发展史上最值得骄傲自豪的。都江堰的历史地位和杰出贡献,是铭刻在中国甚至世界史上的。虽然今天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但当我们走进成都平原,听到岷江那湍急的水流声,仿佛就带我们回到了二千多年前的四川,我的眼前就出现了一个手拿水利图纸的长衫老人,在指挥着数以万计的人们,战地斗水。让我们每一个到都江堰的人,都怀着一种敬畏与崇拜,让我们对都江堰和李冰的感情,变得更加深情与真挚。
       二千多年了,都江堰依然屹立在成都平原,为川西人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正是他的出现,让四川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也正是有了他,让成都平原,在中国历史上也占据了非凡的地位。或许,他不光是滋润着四川,也滋润着整个中国。他的灌溉,让刘备取西川建立蜀国;他的灌溉,让唐诗宋词在四川闪耀着光芒;他的灌溉,让马可波罗不远万里,都要来看看这个震撼世界的水利工程;他的灌溉,让在抗战前期屡战屡败的国民政府,得到了一个休养生息的大后方。
       都江堰,让曾经凶猛的岷江变得温婉与妩媚,她的细流滋润了成都平原,哺育了川西人民。把旱涝灾害变成了历史,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华章,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他。
                                                                二
       上中学时,在语文和历史课本里都听到过都江堰和李冰。特别是秋雨老师那篇有名的散文《都江堰》,让我一直都对他有种敬畏与神奇的感觉。今年初冬,我带着膜拜的心走进了都江堰。大门正上方有三个不大的镏金的字“都江堰”,字虽不大,但却可见其写字人书法造诣极高,我想一定是那位书法大家的留笔。不壮观也不雄伟的大门,让人很难把他与那个巨大的水利工程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正是都江堰的低调与过人之处。他不张扬,也不骄傲,就像一位乡间老农,过着自己的日子。他默默无闻地贡献着,造福着川西人民。
       进了大门,便可看见秋雨老师那句刻在景观石上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宣传语,这或许是对这个5A级国家旅游景区最好的宣传。仿制的李冰治水用来筑堤的竹笼盛石和四根卧铁都陈列在前面,让我们观看。至到今天,竹笼盛石依然在抗洪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老前辈,我们是应该佩服的。这里一直有细流在流淌,都江堰是不能缺少水的,让我们都感觉到水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甚至还带着不让人察觉的特有的味道。大道的两旁立着丁宝祯、阿尔泰、卢翊、诸葛亮等人的塑像。我想,他们都和都江堰有着联系与故事。最惹人眼的还是那株有着千年历史的张松银杏,虽然树龄不断增加,但他却依然茂盛,数不清的叶儿从身上冒出,让人喜欢。
       一排石阶上去,走进了伏龙观。这里,我仿佛感觉到岷江的狂妄,他仿佛在怒吼,让人多了几份敬畏。或许,伏龙观便能把他压制得无可奈何。大清同治年间成都知府写的那句“川西第一奇功”或许就是对李冰历史功绩最准确的评价。后人们“中流砥柱”、“泽被西川”、“功追神禹”的赞誉对李冰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二千多年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模型在伏龙观里让人们学习与探索。东汉时李冰的石刻像被人们供奉在中央,让后人们瞻仰。他旁边的那个从水里打捞出来的没有头的河工,也是让人尊敬的。是他们,创造了都江堰,也是他们造福了成都平原。那个“永垂万古“的石碑就是历史对他们最好的纪念与评价。
                                                                三
       今天,我走在都江堰,看见这个庞大的水利工程,看到这个从两年多年前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离堆、飞沙堰、鱼嘴、宝瓶口他们一一在我眼前呈现,我的心生出了激动与震撼。这真的是二千多年前的创造吗,让人不可思议。那个时候,没有大型机械设备,也没有水利学,是什么,让他们把狂妄的岷江驯服,又是什么,让他们建成了这个造福于民的水利工程。这一切的一切,让我惊奇。
       都江堰奇迹的创造,与李冰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是李冰创造了都江堰。秦昭王是个明主,也是个智者。是他让李冰出任蜀郡守,让他来到成都平原,给了他一个创造万世之功的机会。却没想到,这次任命,造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师,让成都平原,受益到了今天。到任的李冰,看到了岷江带给成都平原的灾难。这位有作为的郡守,下达了治水的命令,并亲自走上了治水的前台。他指挥着数以万计的民工凿离堆分两江,战地斗水,与猖狂千年的岷江不断斗争。他绘制水图,组织人员研究治水策略。历史上,没有现成的经验与水利资料可寻,他更开始自己专研。作为一个郡守,他把冶水当作了他的第一要务。他虽不懂水利,但他知天文,识地理,敢想敢做,他总结出了治水的八字格言:“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和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他创造发明了以杩槎截流导流、卵石护岸、竹笼盛石筑堤、卧铁展示淘滩标准,至到今天也被人们用来抗洪抢险。他终于成功了,他用他的智慧与努力,驯服了凶猛的岷江,将她变得温婉与妩媚,让她成了农业好帮手,让成都平原变得富裕。他给成都平原留下了一个都江堰,也留下了自己的一座丰碑。走在这里,我仿佛还能依稀听到他两千多年前的治水声音,那是历史遥远的绝响,是后人对这位造福于民的父母官最好的怀念。
       李冰把自己刻成石像,放于了水中,或许,江水中,才是他最好的位置,或许,只有他才能让岷江一如既往的听话。都江堰是属于李冰的,这是他的功绩,也是他的战场。在这里,他实现了一个郡守对人民的历史责任。我不禁想到,两千多年前,一个如此庞大的水利工程,要有多少人的奉献与牺牲才会取得成功。他们一定在李冰身上看到了勇敢与希望,让自己无畏付出。李冰一定是每天都战斗在工地上,让自己成为示范。那他不但是决策者,也是伟大的行动者。这样的父母官,又让百姓如何不无畏呢?李冰的精神,河工们的精神,也就是都江堰的精神,不怕牺牲,造福万民。
                                                                   四
       有名的安澜索桥因为断裂已经不能让人行走了,我不禁有些遗憾,对面的二王庙是不能去了,我只有在对面望着二王庙,遥寄着自己对李冰的祝福。记得曾有人说,李冰是川主。我想,这他也是当之无愧的。他的创造,不说是后无来者,至少前无古人是实实在在的。有些人拼了命的给自己树碑立传,想要后人们记住他,可最后,雨打风吹去。而李冰,没有想人们记住他,他只用自己的使命与责任,给成都平原留下了一个都江堰,却让世界都记住了他的名字。后人们也一直沿续着对都江堰的纪念,你看:司马迁考察都江堰、张陵传道青城山、诸葛亮设兵护堰、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黄炎培都江堰办学、林森主持都江堰开水一个个历史事件在这里演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不少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不少的外国政要视察参观都江堰,都说明了都江堰崇高的历史地位和水利价值。都江堰不但成了中国的,也成了世界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这荣誉属于中国,属于四川,更属于李冰。两千多年来,李冰在百姓心中不光是个郡守,凭他驯服岷江的功绩,人们早已把他看作成了一个水神。是呀!为民造福的人都是人民心中的神,李冰拯救了成都平原,也造福了百姓,这样的人是人民的神。据说,为了纪念李冰这里常开展一些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老百姓乐意把这样的神代代祭下去。 
难怪,李冰是神。据载,与都江堰同时间兴建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作者简介:何曾,1981年出生,四川省南部县人,中共党员,自小喜欢历史,曾服役于北京卫戍区某部从事文字工作,后退伍回到家乡谋生于企业。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南充市作家协会会员,南部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在《青海湖》、《剑南文学》、《当代小说》下半月、《躬耕》、《新课程报·语文导刊》、《语文报》、《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四川政协报》、《四川科技报》、《南充日报》、《南充晚报》、《战友报》、《战旗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作品若,多次在全国征文活动中获奖。2001年曾参加人民文学杂志社创作培训学校学习。

alt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