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6x100visa

scroll back to top
李彦访厦大 谈中英双语创作及翻译
中国留学生 - 滑铁卢孔子学院专题
作者:周师师   
2014-12-08 16:03

18

2014年12月6日上午九点半,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彦教授在图书馆323为厦大学生做了题为《中英文双语创作及翻译实践及思考》的讲座。
讲座由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林丹娅教授主持,林教授介绍说作为在滑铁卢大学先后执教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文学等课程,同时身兼该校孔子学院院长的李彥,对汉语教学也有丰富的经验,更为难得的是,她还从事中英文的双语创作,所以是中英文写作的玄机有着独到的体验与见解。李老师围绕“作为一个向外国人传播中华文化的实践者,如何才能让他们更好接受中国文化”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作出精彩独到的解答。
李老师首先指出作为向其他民族展示自己文化的窗口的中国文学在国外人那里被知道的并不如我们想象得多,而他们的孤陋寡闻并非因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魅力不够,而在于中国的文学几乎都是依赖翻译进入其他民族的视野的,这中间会造成很多问题。她生动地叙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旅程,并指出此过程中对两种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差别的强烈感受和不断反思,开启了自己“纤笔一支做桥梁”的梦想,即通过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再现我们中国的生活,并介绍中国人丰富的心灵世界,使我们赢得世界人民的理解和友谊。
李老师详细讲解了如何让中国文学进入海外读者的视野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翻译者应加强自身的文学,文字功底,减少有强烈的视觉效应,能激发浓郁的情绪感触与审美趋向的表意型中文在翻译成ABC文字时容易丧失掉的固有的审美趣味与内涵。第二,写作或翻译的过程中,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绰号手法,给人物赋特征,有效地加深记忆,使得习惯于线性结构小说的西方阅读者在章回体群体式多人物的中国小说前不至于望而却步。第三,对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的典故、成语、政治术语等应做一些简明扼要的解释,使读者不至失去阅读兴趣。第四,要照顾西方读者思维习惯,由简入繁,人物和主题需逐步展开,使线条清晰,避免过多跳跃式发展。第五,不同族群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角度差别很大,所以,除了语言文字,结构技巧外,作者和翻译者应对其他文化在真善美的认知标准上有所了解,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李老师在讲座中例举了许多生动而有趣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她说在英文小说《雪百合》中,她仅仅用了一百多个英文字描写了主人公在黑夜里遭到坏人追打污辱的一场噩梦,采取了西方读者能够理解的简洁方式和比喻。但在以此改写的中文小说《海底》中,则将这段扩展为两千五百多字,采用了大量只有中国读者才能够心领神会的特殊词汇和表达情感。
最后,李老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出“文学艺术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把什么样的中国呈现给世界?”的问题,呼唤具备扎实文化功底的高素质翻译人才的培养,增强中华民族在各个领域与世界交流的能力和话语权。而李院长和她的团队一直在努力,他们编写双语教材,增设中国文学课程,协助中国文学进入北美大学课堂;在海外广泛地建立“中文资料室”,培养华裔子女对中文的热爱;通过孔子学院的平台,加强中外交流合作,邀请国内专家学者赴海外讲学,每年举办一次文学论坛活动,摸索探讨不同形式。
李老师的讲题引起到会师生的强烈兴趣,讲座后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主持人林丹娅教授感谢李老师带来关于双语写作与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传播的宝贵经验的传递与分享,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这样的交流与探索,使有志于此的师生们大为受益。

 

weibo365     weixin365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